教育完美主义让很多中国孩子不敢倾听内心的声音。他们早期十分优秀,长大后却成了交往笨拙的人,同事关系和家庭关系处理不来,在社会攀比氛围下情绪低落。孩子赢在了起点,却输掉了终点。而倘若孩子能够心态轻松地去做各种有益的尝试,拥有对生活全方位的欣赏,他的人生会快乐很多。那么,如何调整心态,去做哪些尝试?美国教育界又是如何在反省中自我纠正,和孩子一起进步?“南桥谈教育”第二本《及格主义》,继续从中美教育比较入手,用一种开阔的教育眼光去看待长大成人这件事。“南桥谈教育”第一本《知识不是力量》: 荣获《中国教师报》“2011年度十佳教育图书”,《中国教育报》“2011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入选中国图书商报社、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发起的“阅读城市?城市阅读”首批推荐书目【精彩观点】★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热爱”,其他的一切,比如专业、职业、名利,都会“自洽”(take care ofthemselves)。★做家长也好,当老师也好,“养家糊口”(make aliving)不是人生的唯一,生命更大的意义,是我们能否“培育生命”(make a life)。★自由在我们的脑海里。自由未必在他乡。离开了“大环境”的人,脑子里还可能带着过去的笼子,身体换了地方又有何用?反过来,我们通过各种接触,卧游他乡,打开了思路,那么何处没有开阔的教育世界?★对于我们父母来说,一个坏消息是,没有人天生懂得怎么做父母。一个好消息是,人总可以通过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终身长进,甚至和孩子一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热衷于移民,还不如热衷于持续的学习。★我们总被灌输各种各样的教学奇招,到头来发现都是效果有限,最有用的还是学习时间。然而,到底把时间花在什么上面,才能成为对他人有用、对自己有交代的人?★孩子们有免于暴力的权利,也有免于恐惧的权利,二者都是成人对于孩子的义务。★“成人”和“家长”是不同的概念。很多人虽已生儿育女,但不能顺利升级为“家长”。有的人做了父母,但是凡事以自己的工作、朋友、爱好为重,忽略对孩子的义务。还有一些成人,愿意做孩子的朋友但不愿当家长。但是,家长就应是家长,孩子们指望你提供教导,做他们榜样,你不能只是说做朋友,其实他们希望和你保持“安全距离”。★“推”孩子过早进入学习,打击学生的信心。我所在的社区,也有一些华人数学补习班,老师自身教学水平很不错,培养了很多学生拿下州里的各种竞赛奖牌。我女儿也去过几次,但我后来让她退出。这个班学生参差不齐,大部分孩子年龄比我女儿大,程度比她高。所以尽管老师水平虽高,但对我女儿个人不适合。这样的学习除了摧毁她的信心,看不出其他效果。学习的技能方法以后都可以解决,摧毁的信心无处找回。★给孩子报很多课外学习班的父母,充当的是“闹钟父母”角色,到时间就带孩子去特定地方上课,看上去忙忙碌碌,其实是一种偷懒。如何平衡有结构的和松散的教育,如何平衡文化课学习和课外活动,如何平衡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如何平衡学习、家务和玩耍,这一切的考虑和安排,更考验父母的能力和精力。报这个班那个班,把孩子的时间填满,也把一些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外包”了出去。有时候不是尽责任,而是卸掉了责任。能不能停下来,追问一下自己:这真是他们需要的吗?上课外班本来是好事,但童年是短暂的,让小孩从一个班跑到另外一个班,如此匆忙,又是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