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地域概念的由来,顾名思义,就在广州城的西部,特指广州太平门之西,历史上西关的版图,就在今荔湾区老城区的核心部分。西关地域历史悠久,与广州二千多年历史同在。早在二千多年前,即公元196年,汉高祖刘邦派使臣陆贾大夫南来向南越王赵佗劝降,就在今西场附近的古码头上岸登陆,在此筑泥城为驻地,历史上称“陆贾城”,以后又在驻地附近广种莲藕与荔枝树,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荔枝湾”。西关地域以前叫西郊或西园,因为这儿一片平原,河涌交错,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南汉以来在这儿设有不少离宫别宛,如荔枝湾有昌华苑,泮塘有刘王花坞,流花桥附近有芳春园等。“西关’’这个地域概念真正形成的年代是在清中叶后。清朝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既要广州对外通商,又规定外国商人不得与其他中国商人发生直接买卖关系,凡外国商人来华进行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为贸易的经纪和代理,这些指定的行商所开设的对外贸易行店,俗称“十三行”,就设在西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关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规定所有进出口物品必须由十三行行商办。可以说,当年全国最繁华的对外贸易中心就在广州西关,此状况一直延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长达85年。如果从清廷设立十三行算起,长达156年之久。西关外贸经济的繁华昌盛,对外交流的得天独厚,使得中西文化教育也得以在西关发展。清晚期,广州有三百多家私塾,大多设在西关,女子私塾增多,就读的西关女子就越来越多。由于有了与男子同样受教育的机会,她们较早接受欧风美雨的熏陶和洗礼,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能学贯中西,她们既出自传统又时尚,既执着又开放,既有学识又能为大众服务,既能持家又能做一番事业,这在当时广州女子群体中可说是出类拔萃的,西关女子焕发出来的魅力让世人刮目相看,颠覆了中国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主的观念,于是民间便有了“西关小姐”的美称。岁月如梭。女人如歌。从麻石巷、木趟门走出的西关小姐成就了西关近当代史中的一段段传奇。西关小姐可以说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综合符号,以群体的形象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前进和潮流的方向,代表着广州女性解放的先声,代表着近当代广州时尚与发展的生活态度。这些活跃在各个阶层的新女性,大多是知识女性,既有女医生、女学生、女运动员,也有女革命家、女艺术家等等,她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学识等成为当年“时尚”的标志,至今仍为人们所景仰。西关人杰地灵,孕育了革命者区梦觉、潘景晴,医学女杰谢爱琼、张竹君、梁毅文、杜淦珍,早期航空员张瑞芬,粤曲粤剧名伶李少芳、郎筠玉、林小群,灭火英雄向秀丽,民间工艺大师陈少芳等一大批杰出女性,她们在各自人生的历史舞台上,谱写一个个绚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