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必要性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假设、理论模型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假设
2.1.1 区域主体假设
2.1.2 技术体系假设
2.1.3 价格机制假设
2.2 区域界定
2.3 理论模型
2.3.1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生态化发展模式概念模型
2.3.2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生态化发展模式物流模型
2.4 理论基础
2.4.1 循环经济理论
2.4.2 区域发展理论
2.4.3 区域生态化发展演进研究
2.4.4 区域生态化发展与自然资本的关联性
2.4.5 循环经济与区域生态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第3章 区域发展模式的生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区域发展模式的生态现状分析
3.1.1 资源现状
3.1.2 资源消耗
3.1.3 环境现状
3.2 区域发展模式存在的生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3 区域生态化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3.3.1 一般因素
3.3.2 具体因素
第4章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生态化发展模式总体设计
4.1 国内外经验借鉴
4.1.1 国外经验借鉴
4.1.2 国内经验借鉴
4.2 模式设计思路
4.2.1 设计目标
4.2.2 设计原则
4.2.3 模式的功能
4.2.4 模式的依托主体
4.3 不同类型区域的模式设计
4.3.1 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角度进行模式设计
4.3.2 从资源禀赋角度进行模式设计
4.4 模式的创新支撑体系
4.5 近期战略重点
第5章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生态化发展模式与产业设计
5.1 区域生态工业模式设计
5.1.1 运作原理
5.1.2 运作方法
5.1.3 运作特点
5.1.4 运作模式
5.2 区域生态农业模式设计
5.2.1 运作原理
5.2.2 运作方法
5.2.3 运作特点
5.2.4 运作模式
5.3 区域生态服务业模式设计
5.3.1 运作原理
5.3.2 运作方法
5.3.3 运作特点
5.3.4 运作模式
5.4 商业回收利用业模式设计
第6章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生态化发展模式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6.1.1 指标
6.1.2 指标体系
6.1.3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生态化发展模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6.2 评价目的和意义
6.3 评价性质
6.4 评价目标层次及技术路线
6.4.1 评价目标层次分析
6.4.2 评价技术路线
6.5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5.1 指标选择的原则
6.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6.5.3 指标初步确定及筛选
6.5.4 具体指标体系的确定方法
6.6 无量纲化
6.6.1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
6.6.2 指标的标准化(无量纲化)
6.7 确定权重
6.7.1 层次分析法
6.7.2 熵值法
6.7.3 “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综合赋权法
6.8 评价方法和模型
6.8.1 基于“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综合赋权的概念模型评价
6.8.2 基于“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综合赋权的直线加权综合评价
6.8.3 基于“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综合赋权的模糊综合评价
第7章 实证研究——以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7.1 “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7.2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7.3 基于循环经济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化发展模式
7.3.1 基本框架
7.3.2 模式设计
7.4 基于循环经济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化发展模式绩效评价
7.4.1 评价目标
7.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4.3 七年的原始指标值表
7.4.4 无量纲化
7.4.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4.6 评价方法、量化模型及评价结果分析
7.5 政策性建议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局限和展望
附录1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生态化发展模式评价基本指标体系构成专家调查表
附录2 基于循环经济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成专家调查表
附录3 基于循环经济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化发展评价指标层次判断矩阵标度调查表
附录4 长沙市2001~2007年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生态化发展指标体系的连续数据表
附录5 株洲市2001~2007年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生态化发展指标体系的连续数据表
附录6 湘潭市2001~2007年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生态化发展指标体系的连续数据表
附录7 “长株潭”2001~2007年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群生态化发展指标体系的连续数据表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