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名利场》杂志主编格里登?卡特
正文
后记——克里斯托弗妻子卡罗尔
关于作者
媒体及专家评论:
? 来世不存在的证据是,克里斯托弗?希钦斯没有从他的来世给我们送来他写的专栏、随笔、书籍,他的观感和论辩。最为接近希钦斯来世的文字的,是104页的《人之将死》。
——普利策奖得主、记者、评论家亨利?艾伦(Henry Allen),
发表于《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那行云流水有如神助的文字从未弃他而去,他的执著充满热情,他从未放弃写作这门手艺。他是最完美的作家,最了不起的朋友。借用沃尔特?佩特那个著名的说法,他燃烧自己,“闪烁着宝石般灿烂而刚硬的光华”。直到最后。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
? 希钦斯的文章不可不读。他是一位多方取材的知识分子,不论你喜欢他或讨厌他,都不得不承认他的聪明才智。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前主编比尔?凯勒(Bill Keller),
发表于《人物》杂志(People)
? 本书带有一种忧郁的讽刺,它让我们这时代最棒的评论家得以亲触最难以驾驭的主题,让他和死神搏斗,偏偏那是一场我们所有人终究会输掉的战役。
——《纽约每日新闻》读书博客编辑亚历山大?纳扎里安(Alexander Nazaryan),
发表于《纽约每日新闻》(New York Daily News)
? 希钦斯就是希钦斯,好战、有胆量、自始至终都带批判思考……本书最卓越的部分,是希钦斯记载下生命消逝的特质。
──《洛杉矶时报》书评人大卫?L?尤林(David L. Ulin),
发表于《洛杉矶时报》(The Los Angeles Times)
? 本书前七章就像希钦斯其他作品一般优异,其心坚定,才气高超。而最后一章则是他生前未完成的写作片段,是他在临终阶段于加护病房所写,生动又触动人心,令人难忘。
──作家克里斯托弗?伯克利(Christopher Buckley),
发表于《纽约时报》周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Sunday Book Review)
? 本书是反《最后的演讲》,不沉溺于感伤,希钦斯对于自己罹癌的探讨,就像探讨其他主题一样,深入追寻,几近冷酷的真实。当他失去声音时,他感受到强烈不安,沉入“虽生犹死”的日子。本书幽默、睿智、直接,却又如此动人。最后未完成的手稿读来令人心碎,展现他奋战到底的决心。
──作家尼尔?汤普森(Neal Thompson),
发表于亚马逊当月好书书评区(Amazon.com Review, Best Books of the Month)
? 这是一本独特的小书,既非完全的回忆录,也不是对于疾病的深思……更像是一种真实的讽刺。它是如此慷慨、如此人性,仿佛是一个垂死的男人说了一个故事,开了一个玩笑。
──记者、畅销书作家杰夫?沙莱特(Jeff Sharlet),
发表于图书论坛网站(www.bookforum.com)
? 他拒绝展览,拒绝做戏,拒绝显得很庄重。他把自己当做描写死亡的工具,而不是把死亡当做描写自己的工具……在记录自己生命最后的日子时,希钦斯没有诉诸他的英式幽默来回避这一艰难的主题,他没有让反讽或幽默盖过实事求是的风头。他没有用他的喜剧天才来躲避直面、省察、描述死亡。
——《三联生活周刊》贝小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