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与对象
1.1 目的
1.2 对象
2 记录法的原则
3 表现的记录法
3.1 原发灶的记录
3.1.1 病灶数与大小、环周率
3.1.2 肿瘤部位
3.1.2.1 大肠的定义
3.1.2.2 大肠的分区
3.1.2.3 大肠壁的分区
3.1.3 大体分型
3.1.3.1 基本分类
3.1.3.2 0型(浅表型)的亚分类
3.1.4 肠壁浸润深度
3.2 转移的记录
3.2.1 淋巴结转移
3.2.1.1 淋巴结群的分类和名称
3.2.1.2 术中可能需要清扫的淋巴结
3.2.1.2.1 淋巴结号码表
3.2.1.2.2 淋巴结的基本分类
3.2.1.2.3 结肠的肠旁淋巴结
3.2.1.2.4 直肠乙状部、直肠的肠旁淋巴结
3.2.1.3 淋巴结转移
3.2.2 肝转移
3.2.3 腹膜转移
3.2.4 肝以外的远处转移
3.3 分期(Stage)
3.4 多发癌、重复癌、多重癌
3.5 家族史与遗传性疾病
3.5.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
3.5.2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
4 治疗方法
4.1 内镜治疗
4.2 手术治疗
4.2.1 方式
4.2.2 手术种类
4.2.3 清扫淋巴结的程度
4.2.4 吻合法
4.2.4.1 吻合形式
4.2.4.2 吻合方法
4.2.5 合并切除器官
4.2.6 自主神经系统的保留
4.2.7 切缘的癌浸润
4.2.7.1 内镜摘除标本
4.2.7.1.1 水平切缘(黏膜切缘)
4.2.7.1.2 垂直切缘(黏膜下层切缘)
4.2.7.2 手术切除标本
4.2.7.2.1 近切缘(口侧)
4.2.7.2.2 远切缘(肛门侧)
4.2.7.2.3 外科游离面
4.2.8 手术治疗后残留的癌病灶
4.2.9 根治度
4.2.9.1 内镜治疗
4.2.9.2 手术治疗
4.3 药物治疗、放射治疗
4.3.1 药物治疗的记录
4.3.1.1 评价对象病变的概念
4.3.1.2 可以测量的病变
4.3.1.1.2 不能测量的病变
4.3.1.2 靶病灶、非靶病灶的选择与基线的记录
4.3.1.3 肿瘤缩小效果的判断
4.3.1.4 抗肿瘤效果的判断
4.3.1.4.1 靶病灶的效果判断标准
4.3.1.4.2 非靶病灶的效果判断标准
4.3.1.4.3 总评疗效
4.3.1.4.4 最佳总评疗效:需要Confirmation时
4.3.1.5 有效率(Response Rate)
……
5 切除标本的处理
6 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