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理论篇
第1章 多功能林业理论的再认识
1.1 多功能林业的界定与内涵
1.2 主导协同经营的界定与内涵
1.3 多功能林业定位指标评价与定位指数测定
第2章 我国多功能林业的阶段特征与规律
2.1 从无到有:多功能林业从理论到实践跨越阶段
2.2 从小到大:局域林业从单功能向多功能转变阶段
2.3 从点到面:多功能林业从试点到大范围应用阶段
第3章 多功能林业协同发展机理与评价模型
3.1 协同论与多功能林业的关系
3.2 协同度评价计量主要方法
第4章 中国多功能林业的历史传承
4.1 历史上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的思想
4.2 历史上森林多种效益的经营利用
4.3 借鉴与启示
第5章 中国古代森林的多重功效评价
5.1 森林的经济价值
5.2 森林的生态价值
5.3 森林的文化价值
5.4 从神秘到科学:全面发挥森林功效
第6章 从分类经营到多功能经营
6.1 为什么澳大利亚林业要从分类经营向多功能经营转变
6.2 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促进多功能林业经营思想的落实
6.3 启示与建议
第7章 从法正林经营到多目标经营
7.1 从法正林经营到多目标经营发展历程、理论与法律基础
7.2 林业多目标经营与多功能利用
7.3 林业多目标经营实践探索
7.4 启示与借鉴
第8章 利益相关者类型划分与关系识别
8.1 利益相关者概念的产生与扩展应用
8.2 多功能林业的利益相关者内涵
8.3 多功能林业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分类
8.4 多功能林业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组合
第9章 森林产品与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与供给
9.1 森林产品与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9.2 森林产品与服务的供给
第10章 林业产权制度与多功能经营
10.1 林业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10.2 国外森林产权制度与多功能经营
10.3 中国林权制度的变革
10.4 面向森林多功能经营的产权制度优化
10.5 小结
第11章 多功能林业的REDD+驱动路径与模式选择
11.1 REDD+机制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11.2 REDD+机制的设计理念与内涵
11.3 REDD+机制与多功能林业发展的关系辨析
11.4 多功能林业的REDD+驱动路径——多元化协同经营
第12章 人工林环境管理理念与策略
12.1 人工林资源现状
12.2 人工林对生态环境功能的影响
12.3 人工林环境管理策略
12.4 人工林环境管理案例
第13章 城市林业的功能评价与经营管理
13.1 城市林业的主导功能及评价
13.2 城市森林价值分类与核算
13.3 城市森林的多功能经营
第14章 多功能可持续森林经营的近自然技术体系
14.1 多功能可持续森林经营的3个基本问题
14.2 从法正林转向近自然林:德国多功能森林经营在国家、区域和经营单位层面实践的比较借鉴
14.3 近自然森林经理计划技术要素
14.4 结论与讨论
第15章 多功能林业的科技支撑体系
15.1 构建多功能林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基本思路
15.2 多功能林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总体框架
15.3 强化多功能林业科技支撑的优先领域
政策篇
第16章 中国多功能林业发展需求分析
16.1 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对多功能林业的需求
16.2 林区发展对多功能林业的需求
16.3 对林产品的多种需求
16.4 对森林服务的多种需求
16.5 国外多功能林业政策比较分析
第17章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新挑战
17.1 宏观尺度分析:区域林业功能的缺失
17.2 中观尺度分析:区域内林业多种功能配置低效
17.3 微观尺度分析:难以建立微观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
第18章 中国多功能林业发展政策需求分析
18.1 基本林业制度需求
18.2 资源管理制度需求
18.3 资源利用制度需求
18.4 社会化服务政策需求
18.5 林业科技政策需求
第19章 中国多功能林业政策体系框架构建
19.1 多层次的多功能林业政策体系框架
19.2 多类型的多功能林业政策体系框架
19.3 多功能林业政策协调机制
第20章 宏观层次多功能林业政策构建
20.1 宏观制度
20.2 配套政策体系
20.3 宏观政策手段及调控措施
第21章 中观层次多功能林业政策构建
21.1 区域规划及功能区分政策
21.2 区域多功能资源培育政策
21.3 区域多功能产业政策构建
21.4 区域多功能林业整体协调政策
第22章 微观层次多功能林业政策构建
22.1 激励机制
22.2 经营利用政策
22.3 合作参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