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生活时尚旅游旅游理论/旅游实务旅游地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旅游地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旅游地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定 价:¥68.00

作 者: 史春云 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旅游/地图 旅游理论与实务

ISBN: 9787030383112 出版时间: 2013-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字数:  

内容简介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旅游竞争已经从企业之间转移到目的地之间,旅游地竞争力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旅游地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以旅游地竞争力理论为研究基础,综合运用旅游地理学、旅游人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与知识,研究影响旅游地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与评价模型。在广泛梳理和借鉴旅游地竞争力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统计资料与问卷数据的收集,建立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利益主体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竞争力研究数据库,运用Excel、SPSS、PRELIS、LISREI.统计分析软件,应用均值比较与单一及多重方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聚类与判别分析、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路径分析等多种方法,尝试建立旅游地竞争力比较研究的普适模型,以获得哲理性的、对旅游地提升竞争力有意义的结论。《旅游地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可供旅游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旅游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政府部门、旅游地规划人员和管理者业务指导用书。

作者简介

  史春云,女,1971年3月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县。分别于1993年、2001年和200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与中国地理的教学工作。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旅游地竞争力研究背景
一、全球范围旅游地之间竞争空前激烈
二、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进入重要时期
三、旅游学者对旅游地竞争研究空前关注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旅游地/旅游目的地
二、旅游地竞争力
第三节 旅游地竞争力研究价值
一、学术价值
二、实践价值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三、研究程序与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旅游地竞争力研究进展
第一节 旅游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一、旅游资源与旅游地竞争力
二、市场需求与旅游地竞争力
三、旅游地形象定位、市场营销与旅游地竞争力
四、旅游者信息查询行为与旅游地竞争力
五、知识创新、网络联系与旅游地竞争力
六、区域旅游合作与旅游地竞争力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旅游地竞争力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社会交换理论
第三节 旅游地竞争力定量评价方法
一、常用评价变量
二、经典评价模型
三、数据类型
四、主要量化方法
第四节 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国家尺度上的旅游地竞争力研究
第一节 WTTC竞争力指示器
一、概述
二、主要指标参数
三、主要指标计算步骤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因子分析
二、聚类与判别分析
第三节 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基本格局
一、国际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
二、国家旅游竞争力类型划分
第四节 我国旅游竞争力优劣势分析
一、我国旅游竞争力地位
二、我国旅游竞争优势与劣势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省域尺度上的旅游地竞争力研究
第一节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
一、经典(传统)模型
二、相对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
三、Esteban-Marquillas拓展模型
四、空间拓展模型
五、偏离-份额分析的预测功能
六、应用趋势
第二节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构建
二、研究区域概况
第三节 江苏省国际旅游业竞争力分析
一、江苏省实际增长份额与净增长份额
二、国家产业部门增长份额
三、邻省-国家偏离份额
四、竞争力偏离分量
五、竞争力因素的内在分析
六、基于空间竞争力分析的旅游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市域尺度上旅游地竞争力研究
第一节 核心-边缘理论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四川省城市旅游竞争力格局及演变
一、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
二、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
第四节 四川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成因分析
一、资源因素
二、区位因素
三、经济因素
四、城市规模、职能与城市化水平
五、交通可达性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居民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竞争力研究
第一节 社区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回顾
一、社区居民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
二、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受益不平等的感知研究
三、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四、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概况
二、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三、研究数据来源
四、案例地居民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第三节 社区居民感知的历时性比较
一、居民旅游经济影响感知差异
二、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差异
三、居民旅游环境影响感知差异
四、居民社区依赖感差异
五、居民旅游发展满意度差异
六、居民旅游发展态度差异
第四节 居民感知与态度的空间比较
一、主要分析方法
二、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子分析
三、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回归分析
四、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方差分析
五、讨论
第五节 旅游地居民类型划分
一、旅游地居民的分类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三、九寨沟居民类型与特征
四、庐山居民类型与特征
五、周庄居民类型与特征
六、居民类型的比较研究
第六节 居民感知视角下旅游地提升竞争力对策
一、居民感知视角下九寨沟旅游地竞争劣势
二、居民感知视角下九寨沟旅游地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竞争力研究
第一节 游客感知与行为研究回顾
一、忠诚度
二、满意度
三、服务感知价值
四、资源感知质量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一、旅游文献应用概况
二、原理与优点
三、主要应用领域
四、应用步骤与要求
第三节 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模型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四、案例地游客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第四节 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竞争力结构方程模型
一、数据检验与信度分析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复核效度检验
四、因素恒等性检验
五、均值结构模型
第五节 游客单纯感知模型的旅游地竞争力比较
一、游客单纯感知模型
二、九寨沟和庐山游客感知差异
三、总体满意度多元回归模型
四、总体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关系
第六节 游客感知视角下九寨沟提升竞争力对策
一、游客感知视角下旅游地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二、游客感知视角下九寨沟旅游地竞争劣势
三、游客感知视角下九寨沟旅游地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旅游地竞争力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旅游地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二、旅游地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三、旅游地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旅游地竞争力理论模型的修正与验证
二、建立旅游地竞争力的评价规范与年度报告制度
三、建立旅游地竞争力的动态历时性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九寨沟(庐山)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B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C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庐山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D 周庄风景名胜区居民调查问卷
后记
图目录
图1-1 旅游竞争力研究论文数量
图1-2 旅游地竞争力的内涵
图1-3 研究框架
图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图2-1 旅游地利益主体的构成
图2-2 社会交换过程模型
图2-3 旅游地竞争力评价综合模型
图3-1 WTTC旅游竞争力指示器结构
图3-2 我国八大指标的数值及与总体、类型二均值比较
图4-1 旅游地竞争力空间偏离-份额分析
图4-2 1995~2011年全国与华东各省国际旅游业收入
图4-3 1995~2011年江苏与全国国际旅游业实际增长
图4-4 江苏-上海竞争力分量
图4-5 江苏-浙江竞争力分量
图4-6 江苏-安徽竞争力分量
图4-7 江苏-福建竞争力分量
图4-8 江苏-江西竞争力分量
图4-9 江苏-山东竞争力分量
图5-1 1997~2011年四川省旅游城市首位分布
图5-2 四川省旅游城市位序-规模双对数回归图
图5-3 四川省主要旅游景区分布与核心-边缘空间格局
图6-1 研究案例地的客源市场区位示意图
图6-2 2006年九寨沟游客的地域结构
图6-3 2006年庐山游客的地域结构
图6-4 历年游客接待量
图6-5 旅游地不同类型居民比重与支持度
图7-1 结构方程模型在旅游学上的应用情况
图7-2 SEM应用一般步骤
图7-3 游客感知—满意度—忠诚度理论模型
图7-4 九寨沟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的标准化解
图7-5 庐山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的标准化解
图7-6 因素完全恒等性结构方程模型的标准化解
图7-7 九寨沟季节性强度指数
图7-8 九寨沟游客年内逐月分布特征
表目录
表2-1 Crouch-Ritchie模型与Dwyer-Kim模型的比较
表2-2 国外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主要评价方法
表2-3 国内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主要评价方法
表3-1 旅游竞争力因子载荷矩阵
表3-2 各类型统计指标与代表国家
表3-3 类均值相等的检验
表4-1 分配分量的取值说明
表4-2 偏离-份额模型的静态与动态分析结果(1995~2011年)
表4-3 按目的划分的江浙两省入境外国游客比重
表4-4 2010年江浙两省与全国入境客源市场分布
表4-5 2010年入境外国人主要客源市场及其比重
表5-1 1997~2011年四川省旅游城市首位分布
表5-2 1997~2011年四川省旅游城市位序-规模回归分析结果
表5-3 四川省旅游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表6-1 旅游地居民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感知内容
表6-2 国内外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比较研究
表6-3 调查游客的地域分布与最重要的城市客源地
表6-4 九寨沟、庐山、周庄三个旅游地基本特征比较
表6-5 居民调查问卷类型与数据来源
表6-6 九寨沟、庐山和周庄居民调查样本的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表6-7 2004年和2006年九寨沟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6-8 不同时段上九寨沟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感知差异
表6-9 不同时段上九寨沟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感知的多重比较
表6-10 不同时段上九寨沟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差异
表6-11 不同时段上九寨沟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的多重比较
表6-12 三地居民感知与态度整体数据的因子分析结果
表6-13 三地居民感知与态度因子分析结果和回归系数
表6-14 整体模型中各因子的方差分析与回归系数
表6-15 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单因素多重方差比较分析
表6-16 国内外不同旅游地居民分类研究的结果比较
表6-17 九寨沟不同类型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平均值
表6-18 九寨沟不同类型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表6-19 九寨沟不同类型居民个体特征差异显著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
表6-20 庐山不同类型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平均值
表6-21 庐山不同类型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表6-22 周庄不同类型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平均值
表6-23 周庄不同类型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表7-1 SEM在研究游客感知与行为中的应用
表7-2 国外结构方程模型在研究旅游社区居民态度中的应用
表7-3 模型整体拟合指数及其标准
表7-4 九寨沟和庐山游客样本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
表7-5 问卷标准化信度分析表
表7-6 游客感知模型整体拟合指数
表7-7 九寨沟验证性因子分析整体测量模型结果
表7-8 庐山验证性因子分析整体测量模型结果
表7-9 判别效度检验
表7-10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模型分析结果
表7-11 路径分析各项效果分解说明
表7-12 不同层次上的复核效度检验
表7-13 因素恒等性检验的拟合指数
表7-14 均值结构模型比较结果
表7-15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表7-16 总体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比较
表7-17 游客总体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比较
表7-18 九寨沟和庐山游客的旅游信息来源
表7-19 游客感知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的距离
表7-20 在目的地旅游的困难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