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其能,生于1946年8月,江西省南丰县人,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曾任药剂学教研室主任、药学院院长、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药学会常务理事、药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受聘为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与药物研究所、江西中医学院、河南大学客座教授。是《药学学报》、《J Pharmacy Pharmacology》、《PDA Pharm Science Tech》等12种国内外期刊编委。长期从事药剂学教学和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研究,承担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课题28项和企业产品研发项目50多项。开设和讲授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现代药剂学等课程。培养药剂学博士52人,社会与管理药学博士7人,药剂学硕士180余人。主编《现代药剂学》、《药剂学发展与展望》、《中药成分胃肠转运与剂型设计》等6本,副主编、参编《药剂学》等5本,发表国际期刊论文80篇,国内期刊论文300多篇。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全国优秀教师和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江苏省及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新药证书9种,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4项。屠锡德,生于1931年2月,浙江黄岩人,1955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药学系,1958年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86年晋升为教授,原药剂学教研室主任。曾任《药学学报》编委,卫生部第七届药典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药剂学和生物药剂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给本科生、国内外研究生开设《药剂学》、《生物药剂学》和《药剂学选论》等课程。主编《生物药剂学》、《药剂学》,副主编《药剂学》和《工业药剂学》、《药剂学》等著作6部。培养国内外研究生55名,博士生2名。1974年以来主要研究生物药剂学及单方和复方的缓释控释制剂。主持并完成“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缓释控释制剂项目两项,省、部级缓释控释制剂各一项,自选课题多项。获新药证书13本。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1996年获江苏省教委“红杉树”园丁银质奖章。曾获省级缓释控释制剂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市级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张钧寿,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药科大学药剂研究室主任。现为江苏省新药评审委员。教学上,承担过硕士和博士等多层次的教学工作,指导过师资进修班,朝鲜和越南进修生,至今已指导博士10名,硕士59名。2000年获省优秀课程一等奖(本人排名第一)。主编了全国执业药剂师资格考试培训教材1996年版《药剂学》;联合主编第3版《药剂学》。科研方面主持过国家重点项目——“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共六项。在缓控释制剂、结肠定位释药系统、水性包衣技术、含药纳米乳、气雾剂CFC替代等领域里有较深入的研究。申请专利十项(已获得专利证书三项),发表论文一百余篇。1995年获江苏省教委颁发的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研发的高效尼莫地平胶囊剂与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英太青)分别获国家医药局96’、97’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