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作为电视实践的难点、政府规制的重点、大众批评的热点,“电视低俗化”问题一直为学术界关注。在借鉴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赵昱所著的《中国当代电视低俗化问题研究》紧紧围绕电视低俗化的本质、动因、对策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首先,在本体论中探究了电视低俗化的本质特征与涵义;其次,重点锁定社会价值观、电视消费、电视生产三个相关因素,以此分析中国当前社会转型期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低俗化的生成机理;最后通过对各种理念与路径的甄别比较,提出这一问题的应对之策。作为《中国当代电视低俗化问题研究》的起点,低俗的文化史回溯显示,文化艺术作品中从未缺失过为满足人的感官欲望而做的表达。感官欲望是一种客观存在,相应的表达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之所以被指为“低俗”,是由于它背离了“中庸”、“适度”的理性原则,并蕴含着对当时当地社会正统政治法律制度、文化艺术传统、道德伦理规范的冒犯与背离。以这一认识为基础,《中国当代电视低俗化问题研究》提炼出中国当代电视低俗化三种不同层次的特征,即显性特征(色情、暴力)、灰色特征(窥视、解构、煽情)、隐性特征(同质、浅白),进而对电视低俗化进行了世界与中国两种语境下的概念界定。社会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集中体现。《中国当代电视低俗化问题研究》梳理了转型期社会价值观现状,指出中国目前存在着“多元价值观冲突”、“主导价值观模糊”、“个体价值观失度”的突出问题,分别阐述了政治取向、功利取向、道德取向、审美取向的全面转型给中国电视在价值取向及文化特征上带来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视低俗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