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通史7:宋辽金元卷(下)》讲述了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经过唐末五代的长期战乱之后,再次出现了相对和平统一的局面。在这期间,中原和江南地区先后建立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北宋与南宋王朝,在北方又先后出现了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朝及女真族的金朝。其中,契丹族的势力一度南侵到中国北方原属于后唐辖地的燕云一带;金朝的军队则于1125年灭掉辽朝,占领了几乎全部辽朝故地,又于次年消灭北宋政权,占领了淮河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和关中平原,成为12世纪初至13世纪初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除辽、金之外,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32年),盘踞在中国西北夏州一带的党项族,也在其首领李元昊的统领下,建立了西夏王朝。其辖地大体相当于今宁夏全境及甘肃、陕北、青海一部分的广大地区,成为西北地区的主要割据政权。兴起于漠北草原的蒙古族则先后在工234年和1279年灭金朝和南宋,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为辽阔的元朝。在宋、辽、金、夏、元分治并峙时期,各个民族及其政权之间,除了间断性的相互兼并征伐之外,和平相处的安宁局面也时复出现,并且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保持了和平发展的势头。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也进行着广泛的交流,并通过这种交流及自身的改造,不断地缩小彼此间的文化差距,增进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大大强化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和一体化的进程。因此,这一时期,既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割据时期,又被认为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次经济文化繁荣时期,其科技文化、学术与教育的成就,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过盛唐时代,受到历代史家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