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多元的导演阐释
二、个体经验以及作者身份
三、女性导演的气质
四、时空的观念
第二章 张元电影的叛逆精神与身份认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创作手法中的叛逆精神
一、独立电影之路
二、背离传统的叙事风格
三、叛逆精神在题材上的体现
第三节 电影人物的叛逆精神及其原因
一、挑战权威的游戏
二、“小红花”背后的出走者
三、叛逆精神的溯源
第四节 电影人物以及张元个人的身份认知
一、身份认知的两种类型
二、张元个人的身份认知
第三章 郭子健电影的作者化表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创作背景
一、香港电影的“特区新浪潮”
二、作为作者个体的郭子健
第三节 类型片视听的个人标签
一、类型片的混杂表达
二、光色谱系与蒙太奇结构
第四节 “当年情”母题下的对照结构
一、叙事母题:追忆当年情
二、对照结构与多元视点
第五节 切片化的城市空间
一、《野·良犬》的“童话”
二、《青苔》的“实话”
三、《打擂台》的“神话”
四、《为你钟情》的“梦话”
第六节 迷影特质的电影文化意义再生产
一、画面的旧片化处理
二、对经典电影文本的风格描摹
三、植入时代记认
第四章 渡边信一郎动画电影的实验形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创作历程
一、渡边信一郎的创作背景
二、从《超时空要塞》到《天才嘉年华》
第三节 渡边信一郎影片的艺术特征
一、漫无目的的表达方式
二、修正式公路片
三、各种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涂鸦
第四节 渡边信一郎独特的导演创作手法
一、反传统的镜头语汇
二、听觉电影的导演手法
第五章 简·坎皮恩电影的女性主义创作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初始阶段:关于女性本能的本质主义
一、坎皮恩的艺术背景和倾向影响
二、个人元素在创作中的直接介入
三、身体:痛苦和愉悦的战场
四、女性:“他者”到“自我”的蜕变
第三节 过渡阶段:不同时期女性主义创作观碰撞中的融合
一、《钢琴课》的创作背景和“过渡”原因
二、《钢琴课》中两种女性主义创作观念的融合
第四节 实验阶段:多种女性主义表达方式的创作尝试
一、女性自我的深层探索
二、精神层面上的话语权
三、激进的女性主义表达
第五节 个性阶段:舍弃观念归属的自由表达
一、“非他者”的女性身份
二、抛弃身体和欲望的两性关系
三、舍弃外因矛盾的二人世界
第六节 简·坎皮恩的女性主义创作观对现代女性主义电影的启示
一、“坎皮恩对比效应”
二、冲破派系束缚的个人属性
三、立足个人文化背景的创作优势
第六章 索菲哑·科波拉电影的诗意影像风格
第一节 科波拉家族中的新力量
第二节 贯穿电影叙事的成长主题
第三节 影像体系的建立
一、问离效果
二、声音与影像的蒙太奇剪辑
三、空间元素的影像意义
第四节 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密码
一、完美世界体系
二、被判死刑的榆树
三、画地为牢的法拉利
第七章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时间美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时间美学的演变
一、时间美学的提出及其含义
二、时间美学之于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时间化审美
一、历史审美的时间性
二、希腊文化的时间性生成
三、诗意旅途的时问化审美
第四节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时间化影像
一、相对静态化与长镜头
二、空间中的时空流动
三、想象力与画外空间
第八章 伊那里多电影的人文以及修辞态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伊那里多的电影观
一、变与不变:从墨西哥到好莱坞
二、众声喧哗时代的失语
第三节 光怪陆离的人文景观
一、《爱情是狗娘》:残酷的温柔
二、《21克》:复仇与救赎
三、《通天塔》:寻找人类心灵上的共识
四、《美错》:人生的困境
第四节 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
一、预叙
二、非整一情节营造共时性幻觉
三、时间与空间
四、晃动的镜头与真实感
五、声音:情绪外化的表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