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政治理论《实践论》《矛盾论》研究综论

《实践论》《矛盾论》研究综论

《实践论》《矛盾论》研究综论

定 价:¥49.00

作 者: 许全兴 著
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政治 政治/军事 政治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3551840 出版时间: 2013-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59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央党校科研精品文库:研究综论》内容有“两论”是世界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必然、“两论”是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抗大讲授哲学与“两论”的问世、“两论”初稿收人《毛泽东选集》时的修改等。

作者简介

暂缺《《实践论》《矛盾论》研究综论》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序言
一、“两论”是世界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一)十月革命后世界革命运动中心转移到中国
(二)“两论”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哲学总结
(三)“两论”与抗日战争的理论准备
二、“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必然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二)列宁提出认识辩证途径和辩证法的核心
(三)苏联30年代哲学著作对认识辩证途径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初步说明和发挥
(四)毛泽东对认识辩证途径和辩证法核心说明和发挥任务的完成
三、“两论”是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外来文化需要本土化是文化交往的一个规律
(二)《实践论》与中国的知行学说
(三)《矛盾论》与中国的辩证思维
四、“两论”是毛泽东以往哲学思想的总结
(一)认识这一问题的意义何在?
(二)改造中国“宜从改造哲学、伦理学人手”
(三)早期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
(四)中国社会阶级分析和农民运动考察调查
(五)中国革命道路的哲学基础
(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七)战争中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八)主要矛盾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五、抗大讲授哲学与“两论”的问世
(一)“两论”讲课时的校名
(二)“两论”讲课的时间
(三)“两论”的讲课与“两论”的初稿
(四)《讲授提纲》的最早公开发表与出版
(五)“两论”单独印行过
(六)延安时期学者们对“两论”的评价
(七)毛泽东为何否认写过《辩证唯物主义》小册子
六、“两论”初稿收人《毛泽东选集》时的修改
(一)《实践论》的补充和润饰
(二)《实践论》修订时没有利用苏联著作
(三)《矛盾论》的删节
(四)《矛盾论》的补充
(五)《矛盾论》的修正和润饰
(六)如何看待“两论”修改
(七)“两论”初稿是否有两次修改问题
(八)驳“陈伯达是《矛盾论》的撰写者”
七、“两论”与苏联30年代哲学
(一)毛泽东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30年代中国的传播
(三)研读批注苏联30年代哲学著作
(四)苏联哲学教科书代表了当时最新成果
(五)《讲授提纲》与苏联30年代哲学
(六)如何看待《讲授提纲》的“集粹”和“改写”
(七)全面评价“两论”与苏联30年代哲学的关系
八、“两论”与李达的《社会学大纲》
(一)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二)李达与《社会学大纲》
(三)写作“两论”在研读《社会学大纲》之前
(四)驳《矛盾论》与《社会学大纲》“多有雷同”
(五)“两论”高出《社会学大纲》之处
(六)李达对“两论”的解说
九、“两论”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一)艾思奇与《大众哲学》
(二)《实践论》对《大众哲学》的吸取和发挥
(三)重改本《大众哲学》对“两论”的吸取
(四)日本学者颠倒了毛泽东《讲授提纲》与艾思奇《研究提纲》的关系
(五)驳《矛盾论》与艾思奇著作“几乎雷同”
(六)对“两论”“获益于艾思奇《思想方法论》”的评析
(七)艾思奇对“两论”的宣传
十、《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新体系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说明
(三)认识过程的明晰阐述
(四)认识根本规律的揭示
(五)《实践论》后认识论的发展
(六)毛泽东认识论的不足与加强逻辑思维研究
十一、《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
(一)对立统一学说体系的提出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核心和实质”的说明
(三)矛盾普遍性的两种含义及其意义
(四)矛盾特殊性的详尽说明和发挥
(五)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界定和论证
(六)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理论的展开和丰富
(七)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分及其转化
(八)共性个性、相对绝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九)《矛盾论》后矛盾学说的发展
(十)“斗争哲学”和“和的哲学”
十二、“两论”的国际影响
(一)“两论”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二)“两论”对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三)“两论”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四)“两论”对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五)“两论”在第三世界的影响
(六)“两论”在其他国家的影响
(七)欧美学者对“两论”的评论
十三、“两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认识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五)“两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启示
结束语“马列责我开生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处于自我革命之中
(二)立足现实,将实际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
(三)拓宽知识面,在综合中创新
(四)确立独立人格,坚持自由精神
附录作者与本书相关的论文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