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饲料科学、动物机体本身代谢、转化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并伴随仪器、检测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饲料内在特性的研究与评价更加精细,结合动物营养学研究的进展,呈现出多格局的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体系,例如,对饲料常规成分的分析从过去的5大项拓展到现在的十多项,增加了中性洗涤纤维(NDF,neutralde—tergent fiber)、酸性洗涤纤维(ADF,acid detergentfiber)、酸性洗涤木质素(ADL,aciddetergent lignin)、可溶性纤维(SF,solubilityfiber)、不溶性纤维(IF,innumerablefi—ber)、淀粉(ST,starch)和游离糖(SU)等。在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体系研究进展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的可消化粗蛋白体系(dCP体系),逐步发展到小肠可消化蛋白质体系、小肠可代谢蛋白质体系等。在这些体系中,美国提出的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即CNCPS体系对饲料中养分的剖析则更为系统与科学,而且与提出的动物营养需要量互为呼应,由此提出较多的饲料养分评定指标,如将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粗蛋白质依其在瘤胃的溶解或者降解特性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组分,并伴随不同的降解速率参数Kd和流通速率Kp,而饲料中的能量因反刍动物饲喂的干物质采食量的不同而给出了不同的评定数据等,较好地反映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动态性,克服了将饲料的营养价值看成是静态不变的局限性。 在国际上,不同的国家或研究机构,甚至学者,一直潜心研究并发布具有不同特点的反刍动物用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尽管发布的饲养养分项目大同小异,但各具特点。不同的成分表之间可能在养分项目上或多或少不同,但在使用上则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是因为关键指标的多与少,直接影响到不同的营养评定体系在日粮配方上可否采用的效果。此外,不同的成分表采用不同的计量单位,不便于相同饲料的相同指标的对比分析,需要进行统一化处理,便于数据用户的直接使用。再者,饲喂状态数据与绝干状态数据可用在不同的场合,如果同时提供基于干物质含量转换后的饲喂状态数据,给养殖者也会带来些便利。因此,本书提供单位归一化处理的成分数据,干基状态数据、饲喂状态数据,而且饲料的排列顺序符合饲料的分类等,将为数据的参考及使用者,带来实用工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