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基本概念
1.3 多组分聚合物的主要类型和表示方法
1.3.1 多组分聚合物的主要类型
1.3.2 多组分聚合物的表示方法
1.4 多组分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4.1 物理共混法
1.4.2 共聚-共混法
1.4.3 互穿网络聚合物
1.4.4 嵌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
1.5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发展概况
第2章 多组分聚合物的物理化学原理
2.1 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能概念
2.2 聚合物/聚合物互溶性的热力学分析
2.3 相分离的临界条件
2.4 聚合物/聚合物的互溶性和二元共混体系相图
2.5 相分离机理
2.6 溶度参数理论在共混体系中的运用
2.7 聚合物/聚合物相容性的研究方法
2.7.1 玻璃化转变温度法
2.7.2 其他方法
2.8 改善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方法.
2.8.1 改善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意义
2.8.2 相容聚合物的结构特征
2.8.3 增容作用及增容方法
2.8.4 通过改变链结构改善相容性
2.8.5 增容剂的应用
第3章 多组分聚合物的相态结构
3.1 概述
3.2 聚合物共混物相态结构的基本类型
3.2.1 非结晶型聚合物共混物的相态结构
3.2.2 含结晶聚合物的共混物的形态特征
3.3 影响聚合物共混物相态结构的因素
3.3.1 影响相连续性的因素
3.3.2 影响微区形态和尺寸的因素
3.3.3 含有结晶聚合物共混体系相态结构的影响因素
3.4 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层
3.4.1 界面层的概念
3.4.2 界面层的形成
3.4.3 界面层的厚度
3.4.4 界面层的性质
3.4.5 影响聚合物共混物界面层结构的因素
第4章 多组分聚合物的增韧机理
4.1 概述
4.2 弹性体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
4.2.1 早期的增韧理论
4.2.2 银纹-剪切带理论
4.2.3 Wu氏逾渗理论
4.2.4 影响弹性体增韧塑料抗冲强度的因素
4.3 非弹性体增韧塑料的机理
4.3.1 刚性有机粒子增韧
4.3.2 无机刚性粒子增韧
第5章 多组分聚合物的力学性能
5.1 概述
5.2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性能与组分性能间的关系
5.2.1 双组分聚合物性能的"混合法则"
5.2.2 均相共混体系的性能与组分性能间的关系
5.2.3 单相连续结构共混体系的性能与组分性能间的关系
5.2.4 两相连续结构共混体系的性能与组分性能间的关系
5.3 多组分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
5.3.1 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
5.3.2 影响聚合物玻璃化转变的因素
5.3.3 多组分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
5.4 高分子合金的弹性模量
5.4.1 高分子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5.4.2 高分子合金弹性模量的估计
5.4.3.聚合物共混物的力学模型
5.5 高分子合金的应力松弛
5.5.1 共混物的应力松弛特性
5.5.2 接枝与嵌段共聚物的应力松弛特性
5.6 高分子合金的形变
5.6.1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强度和大形变
5.6.2 高分子合金的大形变
第6章 多组分聚合物的流变特性
6.1 高分子熔体的黏性流动
6.1.1 高分子熔体剪切流动的特点
6.1.2 聚合物熔体的表观黏度
6.1.3 影响聚合物熔体表观黏度的因素
6.2 多组分聚合物的黏性流动
6.2.1 多组分聚合物熔体的分散状态
6.2.2 多组分聚合物熔体的黏度
6.3 多组分聚合物熔体的弹性效应
6.3.1 表征聚合物熔体弹性的参数
6.3.2 多组分聚合物熔体的弹性与组成的关系
6.3.3 多组分聚合物熔体的弹性与剪切的关系
6.3.4 弹性体增韧塑料熔体的弹性
6.3.5 多组分聚合物熔体的弹性效应对成型加工的影响
第7章 多组分聚合物的其他特性
7.1 多组分聚合物的透过性
7.1.1 概述
7.1.2 多组分聚合物的透气性
7.1.3 多组分聚合物的可渗性
7.2 多组分聚合物的阻隔性
7.2.1 聚合物的阻隔性
7.2.2 共混聚合物的阻隔性
7.2.3 共混聚合物阻隔性的影响因素
7.3 多组分聚合物的透光性
7.3.1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透光性
7.3.2 橡胶增韧塑料共混体系的透光性
7.3.3 共聚物的折光率和透光性
7.4 多组分聚合物的介电性能
7.4.1 多组分聚合物介电性能与组成的关系
7.4.2 多组分聚合物介电性能与增容剂的关系
7.4.3 多组分聚合物介电性能与加工条件的关系
第8章 接枝共聚物
8.1 接枝共聚物的基本概念
8.1.1 接枝共聚物定义及其发展简史
8.1.2 接枝共聚物的表示方法
8.2 接枝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8.2.1 制备接枝共聚物的基本方法
8.2.2 链转移法
8.2.3 活性基团法
8.2.4 辐射法
8.2.5 加成聚合法和开环聚合法
8.2.6 离子型聚合反应法
8.2.7 大分子单体法
8.3 接枝共聚物的性能
8.3.1 接枝共聚物的化学性能
8.3.2 接枝共聚物的溶液性能
8.3.3 接枝共聚物的力学性能
8.3.4 接枝共聚物的透气性
8.3.5 接枝共聚物的液体渗透性
8.3.6 接枝共聚物的黏弹性
8.3.7 接枝共聚物的熔融与结晶
8.4 接枝共聚物的应用
8.5 聚苯乙烯类塑料时接枝改性
8.5.1 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
8.5.2 ABS树脂及其改性
8.6 聚氯乙烯类塑料的接枝改性
8.6.1 概述
8.6.2 氯乙烯在软性聚合物骨架上的接枝共聚物
8.6.3 以氯乙烯为骨架的接枝共聚物
8.7 无机材料的接枝共聚物
8.7.1 概述
8.7.2 无机材料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8.7.3 无机材料接枝共聚物的结构
8.7.4 无机材料接枝共聚物的性能与应用
8.8 碳纳米材料的接枝共聚物
8.8.1 碳纳米材料的类型、结构与特点
8.8.2 碳纳米管的接枝改性
8.8.3 聚合物接枝碳纳米管的应用
第9章 嵌段共聚物
9.1 嵌段共聚物的基本概念
9.2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9.2.1 通过活性阴离子聚合制备嵌段共聚物
9.2.2 通过活性阴离子聚合制备星形嵌段共聚物
9.2.3 聚氨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9.3 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9.3.1 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的形态结构
9.3.2 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形成相畴的条件
9.3.3 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的性能
9.3.4 其他类型的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
9.4 热塑性嵌段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
9.4.1 热塑性嵌段聚氨酯的形态结构
9.4.2 热塑性嵌段聚氨酯的性能
9.4.3 热塑性嵌段聚氨酯与其他聚合物的共混性
第10章 互穿聚合物网络
10.1 概述
10.2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历史
1O.3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类型和表示方法
10.3.1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类型
10.3.2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表示方法
10.4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制备
10.4.1 分步聚合物网络的制备
10.4.2 同步聚合物网络的制备
10.4.3 胶乳聚合物网络的制备
10.4.4 热塑性聚合物网络的制备
10.5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性能
10.5.1 增强性能
10.5.2 增韧性能
10.5.3 阻尼性能
10.5.4 黏合性能
10.5.5 加工性能
10.6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应用
10.6.1 弹性体补强
10.6.2 塑料增韧
10.6.3 热塑性IPN
10.6.4 动态硫化热塑性IPN
10.6.5 复合材料
10.6.6 功能材料
10.6.7 胶黏剂和涂料
第11章 多组分聚合物各论
11.1 通用塑料类多组分聚合物
11.1.1 聚烯烃的共混改性
11.1.2 聚氯乙烯的共混改性
11.2 工程塑料类多组分聚合物
11.2.1 概述
11.2.2 工程塑料多组分聚合物的类型
11.2.3 结晶型工程塑料多组分聚合物
11.2.4 非结晶型工程塑料多组分聚合物
11.3 热固性多组分聚合物
11.3.1 环氧树脂的多组分聚合物
11.3.2 不饱和聚酯的多组分聚合物
11.3.3 酚醛树脂的多组分聚合物
11.4 热塑性弹性体
11.4.1 概述
11.4.2 共聚型热塑性弹性体
11.4.3 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
11.5 超支化聚合物
11.5.1 概述
11.5.2 超支化聚合物对共混物加工性能的影响
11.5.3 超支化聚合物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