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生于没落的旧军官家庭。家里终日弥散着烧鸦片的烟雾,永远是下午的昏暗郁闷,专制的父亲,废人一样的哥哥……这样的生活场景,在日后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影响的曹禺心中,注定激起永久的厌弃与诅咒的情绪,也匡定了曹禺剧作的母题与基调。而曹禺就读的南开中学,历来具有演剧传统,最终将他引上通往戏剧大师的艺术之路。在南开,曹禺在张彭春老师的指导下,不仅登台演戏,而且改写剧本,从易卜生的《国民公敌》、《娜拉》,高尔斯华绥的《斗争》到霍普特曼的《织工》,从莫里哀的《悭吝人》到中国剧作家陈大悲、丁西林的戏……在15至20岁之间,曹禺所演所改写的剧真不算少。张彭春老师还将一套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赠送给他研读。在清华大学读西语系时,曹禺回忆说,有一段时候,可以说早早晚晚都把时间放在读西洋剧本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