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释奠看学礼(代序)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研究概况与研究思路
三、研究视角
四、章节安排
第一章 释奠礼在中国汉唐时代的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释奠礼“先圣孔子之祀”的形成
一、先秦释奠礼的含义
(一)宗庙祭祀
(二)学校祭祀
二、孔子之祀的释奠礼
(一)孔子之祀的肇始:春秋时代
(二)孔子之祀的国家祀典化:汉朝
(三)孔子之祀的释奠化:魏晋南北朝
三、释奠礼“先圣孔子之祀”的定型:唐朝
(一)孔子主享之位的确立
(二)皇帝主祭之位的确立
第二节 释奠礼的特征
一、天下通祀
(一)庙学制的形成
(二)庙学制的推广与释奠礼的“遍天下”
二、完善的儒家圣贤附祭制度
(一)附祭制度的渊源与附祭孔门弟子的肇始
(二)附祭对象的构成及制度的完善
三、由宗教底蕴衍生的教育功能
(一)释奠礼的宗教性底蕴
(二)教育理想的具象化功能
第二章 释奠礼在韩国新罗、高丽时代的演变与特征
第一节 释奠礼在新罗、高丽时代的演变
一、释奠礼的初传
(一)高句丽、百济:受容释奠礼的可能性
(二)新罗:释奠礼的受容与举行
二、释奠礼制度的确立:高丽太祖一毅宗时期
(一)庙学制的建立与释奠礼制度的初步建设
(二)从祀制本土化的开端与中国文庙制的进一步接受
(三)释奠礼的完善与国家祀典化
三、释奠礼制度的衰败
(一)“政”、“学”危机与释奠礼的衰败:武臣政权与抗蒙时期
(二)释奠礼复兴的努力及其有限的结果:元干涉期与高丽末期
第二节 释奠礼在新罗、高丽时代的特征
一、在多元宗教文化背景下的局限性
(一)以天神信仰与佛教为主的宗教环境下的局限性:新罗时代
(二)宗教多元化政策之下的局限性:高丽时代
二、唐朝、北宋道统意识的反映
(一)释奠礼与道统意识的关系
(二)反映唐与北宋道统意识的理由
第三章 释奠礼在韩国朝鲜时代的演变与特征
第一节 释奠礼在朝鲜时代的演变
一、释奠礼制度的重整
(一)释奠礼制度的初定
(二)释奠礼制度的完善
(三)释奠礼制度的确立
二、释奠礼从祀制的本土化
(一)道学发展与从祀
(二)朋党政治与从祀
(三)尊朱斥王与从祀
三、释奠礼制度的扩展
(一)启圣祠的国家祀典化
(二)本国儒贤的增祀
第二节 释奠礼在朝鲜时代的特征
一、释奠礼与科举的结合:谒圣试的形成与实施
(一)释奠礼与科举制度的关系
(二)谒圣试的形成与实施
二、书院祭享的实行
(一)书院及书院祭享的形成
(二)书院祭享的意义
结语
附录
一、《高丽史》“酌献文宣王视学仪”
二、《高丽史》“仲春中秋上丁释奠仪”
三、《世宗实录五礼》“王世子释奠文宣王仪”
四、《世宗实录五礼》“有司释奠文宣王仪”
五、《国朝五礼仪》“文宣王朔望奠仪”
六、《国朝五礼仪》“文宣王先告事由及移还安祭仪”
七、《国朝五礼仪》“州县释奠文宣王仪”
八、《太学志》“启圣祠”
九、《太学志》“四贤祠”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