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名胜区边界》依据人地关系思想,解读了一个独特的“中国现象”——和全球其他区域的国家公园相比,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我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边界信息。作者首先应用岛屿生物地理学说中的SLOSS思辨模式,结合中国固有的“聚散”哲学概念,针对19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边界,进行了全面的形态结构分类研究。接着考察分析了风景名胜区边界和各级行政区划边界之间的交互关系,发现刚性的行政区划边界,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边界的弹性生长普遍施加了外部约束限制。随后针对12年间风景名胜区面积统计数据动态变化的分析,揭示出风景名胜区边界所具备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动态演替特征。作者进而在后续章节通过不同空间尺度的人地关系格局比较,量化分析了居民人口和旅游人口给风景名胜区边界生长施加的环境压力因素,发现了中美两国的国家公园边界压力彰显出巨大的国际反差;而“旅游人多”和“游憩地少”两者构筑起的人地关系矛盾,反过来又驱使我国政府及职能主管部门陆续推出了其他多种国家级公园项目。但是,这种多元化的公园体制,又对风景名胜区本身的边界生成与边界稳定,构成了盘根错节式的群体约束机制。作者最后在归纳总结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边界生成与演变机理的同时,提出了强化保育意识的VOICE解说模式,以及国家公园在中国土地利用方式领域应当遵守的3HOLD大地伦理准则,即三思而行,面向健康、和谐和幸福的控制性土地发展模式,以此期待处于动态演变中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的国家公园大美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