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战国时兴起于楚国,是源于江淮流域的歌谣,与《诗经》并称,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两大渊源。"楚辞"之名,最高见于西汉前期,至西汉末年,刘向编屈原、宋玉等人作品成集,曰《楚辞》。《楚辞》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七篇,其浓郁的情感、瑰丽的文辞、丰富的想象,对后世诗、赋、骈文产生了深远影响。《楚辞》因所收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给读者阅读带来很多困难。基于此,我们邀请《楚辞》研究专家赵逵夫先生主编《楚辞语言词典》。全书约90万字,分《前言》、《凡例》、词典正文和附录四部分。收入王逸《楚辞章句》中全部作品中的实词、虚词和专有名词,除专有名词外,一般以意义的最小单位为词条。每个词条皆标引出处和书证。词典正文广泛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词条不作繁琐考证,只列出结论及最重要的证据或最直接的材料,以简明为原则。因《楚辞》中所涉及词语,以及《楚辞》各篇作者、主题等,各家看法不同,而以就事论事者居多,未能广泛联系战国末年历史及当时政治、文化整体情况,独立来看有理而从大的历史背景方面来看不能成立者往往而有。《楚辞语言词典》作为一部系统研究成果,消除以往各家的矛盾,在一些问题的阐释上选取最佳方案,相信会对战国文学以至汉以后文学的研究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楚辞语言词典》所附校正《楚辞》原文,纠正了以往各本中存在的错误,为《楚辞》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