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 岁时俗信的概念和性质
第一节 关于俗信的文化概念
一 俗信文化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二 几个相近概念的注释和界定:节日、社会化、文化化
第二节 古代岁时俗信的性质和类别
一 岁时俗信探源
二 关于岁时俗信性质问题的讨论
三 岁时俗信的类别
第三节 古代岁时俗信的文化功能
一 古代岁时俗信的文化功能
二 古代岁时俗信的传播在传统社会化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传授经验技能培养生存能力
第一节 岁时俗信与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传授
一 敬授农时的古代传统
二 岁时农信是古代农业部落和农业民族生产的指导观念
三 岁时俗信与天文历法知识的传播
第二节 传授测天预警知识
一 预测预警,防患于未然
二 重视自然灾害,加强害虫防治
第三节 传授医疗和医药保健知识,阐释养生之道
一 除尘、洗浴驱鬼的节日避邪俗信与卫生防疫知识教育
二 医药俗信与医学保健知识教育
三 岁时避邪防身俗信与医疗技术知识的传播
四 岁时俗信与四季饮食保健知识的传授
第三章 培养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
第一节 节日祭祖与古代家庭伦理观念的社会化教育
一 岁节祭祖俗信与尊祖敬宗的家庭教育
二 岁时瞻拜“祖图”的俗信活动和传统伦理教化
三 “烧袱子”俗信与“事死如生”的孝道教化
第二节 “中元”祭祖俗信与三教圆融下的“孝道”教化
一 秋社祭祖的古俗遗风
二 中外文化的交融汇合焦点:孝道
三 民间鬼节俗信与道教中元“地官”赦罪信仰的民俗演化
第三节 岁时俗信和古代伦理观念的社会化教育
一 祭师俗信与尊师重教的道德教化
二 端午节的俗信与古代传统社会忠君爱国教育
第四节 古代岁时禁忌与行为规范的社会化教育
一 岁时禁忌与行为规范的社会化教育
二 岁时语言禁忌与语言规范教育
第四章 培养社会角色胜任社会期待
第一节 岁时俗信与古代社会的角色期待和教育
一 古代岁时俗信与传统社会的性别角色培养与期待
二 岁时俗信对古代社会的性别角色强化和认同
三 七夕“乞巧”俗信与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角色目标期待
四“男乞文”的节日俗信与传统社会对士人的角色期待
第二节 古代岁时俗信与传统社会的角色转换与调适教育
一 古代节日习俗中的“冠笄礼”与成年人的角色转变与调适教育
二 节日婚育俗信与已婚女性的角色规范与调适
三 婚育俗信与已婚女性角色期待与强化
第三节 古代节日祭祀权归属问题与家庭性别角色地位的讨论
一 “女不祭灶”俗信与古代男性社会角色的核心地位
二 “男不拜月”俗信与古代女性社会角色的从属地位
第五章 个案研究
案例一:古代岁时语言、文字、图画俗信及其教化功能
第一节 岁时语言俗信的传播及其教化功能
一 多说祝祷语、吉祥话,遵守节日语言规范
二 用各种咒语破解灾难
第二节 岁时文字俗信、文字媒介及其传播与教化功能
一 从仓颉造字到汉字崇拜
二 关于“吉祥字”的民间俗信
三 “避邪字”、“符”与趋利避害的文化心理控制
第三节 民间年画俗信的媒介传播及其教化功能
一 民间年画——农耕时代销量最大的印刷媒介
二 古代民间年画传播天文历法与农业知识及其对农事活动的指导
三 古代民间年画对社会人伦秩序的教化和协调
第四节 节日童谣里的教育
一 启发儿童对传统社会美德的认知
二 丰富儿童对各种知识的学习
三 促进儿童智力水平的发育和提高
四 提高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二:清明节的教育
——从自然节气清明到社会政治清明
一 清明:古代农业社会民众生产与生活观念的双重指导
二 自然清明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 社会清明节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附表1 《清嘉录》(清·顾禄撰)所录农家谚一览表
附表2 中国岁时俗信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