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历程中,西部电影已构成一桩重要的“电影史事件”。美国著名电影史研究专家罗伯特·艾伦与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解释’一桩电影史事件就意味着具体说明电影各方面(经济的、美学的、技术的和文化的)之问的关系以及电影与其他系统(政治、国家经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中国西部电影嬗变研究”必然要紧密依托其“嬗变”历程的意识形态、文化、美学和经济语境。《中国西部电影嬗变研究1984-2012》选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至本世纪前十二年的“西部电影”作为研究对象,以电影社会学、电影文化学、电影符号学等相关电影理论为依据,采用文本细读、对比分析、史论结合等方法,以意识形态、文化、美学和经济语境变迁中的中国西部电影创作演变轨迹为轴,通过细读经典西部电影、新西部电影、西部少数民族电影和西部武侠电影文本,辐射到西部电影的商业化、类型研究,并力求对以往西部电影研究中模糊不清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西部电影文本特征问题、西部电影与新西部电影分期等问题予以合理化的阐释,从而实现本书研究的意义:西部电影作为在中国所有文化形态中最先进入世界主流文化市场的形态,在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方面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西部电影如何实现主流价值与商业运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如何回归主流电影,让西部元素成为中国电影元素中的一部分,是今天西部电影重申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意义。《中国西部电影嬗变研究1984-2012》从多方面分析和评价了中国西部电影嬗变过程中的成绩、不足以及对当下电影创作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对中国西部电影作了分期研究,通过对不同发展时期西部电影审美特征和创作策略的概括,对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全貌作一个相对全面的呈现。鉴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管理体制和创作环境,对于西部电影美学追求和特征的探讨并未继续下去,学者们的论断大多止步于对于整个八十年代西部电影实践的理论总结。其后九十年代以及新世纪的西部电影创作与产业实践发生了诸多变化,出现了诸多需要重新确立和思考的现实问题。因此,笔者试图承继以往学者的学术思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及当下全球化语境我国电影艺术与产业化发展角度,对西部电影的美学追求和审美特征做出一些新的补充和概括。本书并不谋求对近二十多年来西部电影文化的发展作面面俱到的描述,而只是从当下重要的电影现象和文化命题出发,追寻其演变的轨迹,探讨西部电影经过怎样的历程而到达今天。在思维取向上,坚持从中国电影的现实语境出发,全球化、市场化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时代的基本境遇,为西部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西部电影必须在新的条件下获取新的形式,重新生成,尽管这是一个有诸多不确定的过程,但西部电影面临的只能是重新调适,西部电影需要在新的变动中找到自身的位置。西部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历史形态是如何演变、发展的?它的文化精神是怎样传承、升华的?它的现实命运是如何改变的?这些应该是电影史学界长期以来倾心研究的课题。更具体地说,电影镜头面向西部地区生活世界的观照视角和叙事姿态应该如何确立?西部电影的新策略如何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角度去深人开掘中国西部电影的新内涵,如何从产业化、机制创新、法律保障等方面对西部电影进行更大的创新,就是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之下思考的新课题。事实上,西部电影二十八年来的曲折发展历程同步于中国当代电影的历程,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电影艺术多舛的命运与光明的前景。也正因如此,西部电影创作嬗变研究,也是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艺术流变、美学精神的一次微观探析。当经典西部电影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定格,我们再研究中国西部电影是否还有意义?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历史的绵延在西部电影那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中国西部电影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如今的发展历程,同中国电影一起经历着中国社会文化的时代转型,而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民族电影品牌,又承载了中国电影人独特的创作探索和文化底蕴,表现出独特的民族审美特征,考察它们的得失利弊就成为我们反省近三十年中国电影的切人点,当我们对西部电影嬗变做出科学理性的分析时,意味着我们为探索中国电影的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的道路提供某种启示,也是在探寻西部电影再续辉煌的可能性。西部电影的回归,对中国电影整体文化内涵的提升,以及在国际电影界重树中国电影的品牌形象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