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1
序例 3
改編再序 15
本書編著者之啟事一 20
啟事二 20
首部 緒論 21
第一編 國學之定義及分類 23
第一章 國學二字之解釋 23
第二章 論古來分中國學術為經、史、子、集四庫的悖謬 24
第三章 論世人認經皆史或理或文的錯誤 28
第四章 與國中諸研究院所分國學種類的商榷 30
第五章 應改定中國學術為新四部的我見 31
第二編 至低限度之國學書籍及其研究之次序 35
第一章 至低限度之國學書籍 35
第二章 研究之次序 41
中部 分述 43
第一編 中國文字學大綱 45
第一章 文字與工具 45
第二章 小學之定義及其起源 46
第一節 小學之定義 46
第二節 文字的起源 47
第三章 小學之分類——三字與六書 48
第四章 六書——象形指事、會意、諧聲、轉注、叚借 49
第一節 象形 49
第二節 指事 51
第三節 會意 52
第四節 諧聲 53
第五節 轉注 53
第六節 叚借 54
第五章 三字——象形、訓詁、音韻 56
第一節 象形 56
第二節 訓詁 60
第三節 音韻 63
第二編 中國文學大綱 69
第一章 文學與實用 69
第二章 文學之定義及其分類 69
第一節 文學的定義 69
第二節 文學的分類 70
第三章 文學之起源及其流變 81
第一節 文學之起源 81
第二節 文學的流變 82
第四章 多屬無韻無形無情 89
第一節 記事——史學的文學 89
第二節 論理——哲學的文學 91
第三節 求是——小學的文學 92
第五章 多屬有韻形式感想 97
第一節 敘情——文學的文學 97
第六章 文評——關於文的駢散雅俗深淺樸美等問題 114
第一節 駢散問題 114
第二節 樸美問題 115
第三節 雅俗問題 117
第四節 深淺簡繁在內問題 118
第五節 文的代表 120
第七章 詩評——關於詩的白話、古、近等問題 124
第八章 文學新論——文是手段與文的標準 125
第一節 文是手段 126
第二節 文的標準 127
第三編 中國史學大綱 129
第一章 史學與廣大 129
第二章 史學之起源及其變遷 130
第三章 史學之定義及其分類 134
第四章 紀傳體之創始及其大成 141
第五章 編年體之創始及其大成 145
第六章 紀事體之創始及其大成 152
第七章 三體之比論 153
第八章 史學評論 155
第一節 古今史評家 155
第二節 最後的結論 157
第四編 中國哲學大綱 165
第一章 思想與根本 165
第二章 中國思想唯一代表之先秦諸子 166
第三章 子學之定義 168
第四章 諸子之產生 169
第五章 子學之分類 176
第六章 四家與四學 181
第一節 道家老子多屬純正哲學 181
第二節 儒家孔子多屬人生哲學 193
第三節 墨家墨子多屬宗教哲學 214
第四節 法家韓非多屬政治哲學 223
第七章 諸子結論 236
第八章 外來之佛學 241
第一節 諸宗略紀 241
第二節 中國佛學之特色及其偉人 249
第九章 混成之理 253
第一節 朱熹 254
第二節 王陽明 259
第十章 中國哲學思想之流變 277
第十一章 哲學思想之新方針 279
後部 結論 281
第一編 四學大家之分比及其總比 283
第二編 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 293
第三編 字文史哲四學之比觀 303
念五自序 311
上半篇 311
下半篇 328
總說 343
附錄 349
國學系一個名稱之商榷 349
彊尸的出祟——異哉所謂學校讀經問題 351
重要訂正補遺與聲明 359
學術革命 371
中國學術大綱原書目錄 387
編後記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