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圣人,这是中国人妇孺皆知的。不过,这只是孔子身后人们对他的崇敬而已。至于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文圣、太师、文宣王、衍圣公、文宣帝、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等头衔与官爵,那都是虚的,是历朝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借助孔子的思想以钳制人们思想的政治权术,是为了榨取孔子的剩余价值而已。其实,拂去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外加光环,还原历史,孔子并非是让人不可接近的非凡人,而只是一个让人即之可温的邻家老伯而已。不过,由于孔子是两千多的前的人物,是一个远去的历史影像。从《论语》中,后人看不出完整的孔子形像;由《史记·孔子世家》,我们也不能看清孔子的音容笑貌;看《孔子家语》,人们也不能还原出一个清晰的孔子形象。正因为如此,对于孔子的认识,历来的人们都是见仁见智的,孔子在不同人的心中,形象都是不同的。但是,不论怎么不同,有一点应该是相同的:孔子是人不是神,他有与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身上可能有平凡人所没有的特质,但绝对具备平凡人所共具的人性弱点。他有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某种气质,但绝对是生活于我们之中的肉身凡胎,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神祉,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但因为身处中国历史上巨大的社会变动时期,他抱守的理想不切实际,这就注定了他只能是一个失败主义者。他的理想只是镜中之月,水中之花,可远观而不可近亵,可向往而不可实现。孔子是个失败主义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成功者,因为任何时代的任何帝王将相、任何风云人物都不及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孔子的理想永远只是理想,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它却像一盏万古不灭的明灯,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让人们觉得这个世界还有希望,还有为之努力奋斗的动力。《说春秋道战国系列历史小说:镜花水月·游士孔子》,以史料为依据,以孔子的生活现状与奋斗挣扎为主线,对春秋时代动荡的时局与人心进行了生动地叙写,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孔子的音容笑貌,而且也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孔子肉身凡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