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是春秋时孙武进见吴王阖闾所贡献的《兵法十三篇》。唐太宗李世民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北宋神宗规定以《孙子》为首的《武经七书》作为武学必读经典。孙武更是被尊为“武圣人”。《孙子兵法》是一部战争理论著作,十三篇不足六千言,字字珠玑,内容宏广,特别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敌制胜”等精辟论断被广泛应用于战争领域的战略战术和各种计谋中,更被成功地运用于经济、管理、医学、体育等非战争领域。目前已被翻译成三十馀种文字流行于世界各国,形成了长久不衰的“孙子热”。《三十六计》是一部产生于古代、于1941年在邠州被人发现的著名兵书,由于全书以《易》的阴阳燮理推演兵法的奇正、刚柔、攻守、进退、主客、虚实等相互转化,并以兵法阐明《易》理。尤其是对物极必反等原理有深刻的认识,《三十六计》的不少计谋是《孙子兵法》的具体应用。另外,犬多计名用成语典故,语言简练,生动形象,易于记忆、理解和传播。因此有人将它与《孙子兵法》相提并论,认为它是“兵家双壁”;更有人认为它集兵家诡道之大成。实际上《三十六计》己被人们广泛运用于政治、外交、经济、科技、体育等领域,成为人们克敌制胜的重要智慧源泉。《孝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传统蒙学读物中,《孝经》是“孔子明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以垂万世”(明太祖语)。《弟子规》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能与“三、百、千”相媲美,《增广贤文》更具有神秘色彩,相传“读了《增广》会说话”。《孝经》是《十三经》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又说为孟子或孟子门人所作。是字数最少(总字数不过一千八百馀言)、内容最浅,而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著作。其宗旨,在于宣扬儒家所提倡的孝道。宋太宗御书《孝经》赐给李至,说“于文无足取,若有资于教化,莫《孝经》若也”。《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由清代“国学”生员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其内容出自《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及朱熹语录等书。其体例仿《三字经》,三言成句,合辙押韵,流传范围极广,曾被列为私塾、义学的儿童必读书。《增广贤文》,原名《昔时贤文》,也称《古今贤文》。世多传其成书于清代中叶。同治年间,一位名叫周希陶的老学究,在教课之馀研读《增广贤文》,对其加以删节,重新修订。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句式灵活多变,突出了传统蒙学读物一种句式贯穿始终的基本格式。其内容讲述了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介绍了待人接物的经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实用性。《龙文鞭影》:龙文,古时良马名也。见鞭影则疾驰。《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明代万历时萧良有撰。後经安徽人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龙文鞭影》,形象地反映了该书“逸而功倍”的效果。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集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五字鉴》:清人邹梧桐认为:“《五字鉴》可谓一部二十一史”。它以五言韵语叙述从上古到明代的历史,明白流畅,易读易记,在传统蒙学丛书中别具一格。《五字鉴》是一本浓缩了的记传休历史读本,较为逋合儿童阅读记忆。这也是它在过去久传不衰的原因之一。比如《秦记》中就包括不韦献姬、焚书坑儒、火烧阿房、指鹿为马、鸿门之宴、圯上纳履、胯下受辱、寄食漂母和霸王别姬等历史故事。本书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用三言两语说得清楚明白,显得要言不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五字鉴》于正史之外,还广泛吸纳了神话、传说和一些轶闻趣事,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阅读兴趣。想让儿童了解历史,请从《五字鉴》开始!《唐诗三百首》: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唐诗盛矣!唐代二百八十九年间,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享誉世界的大诗人,而且还产生了无数优秀诗人,如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適、岑参、韩愈、李贺、李商隐等。《唐诗三百首》选入的多为脍炙人口的名作,题材则是包罗万象,举凡抒情、写景、叙事、咏史、咏物、赠答、行旅、隐逸等等,可谓应有尽有,展示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唐诗无疑是一部凝重而人性化的历史。《唐诗三百首》看起来是启蒙读物,但又是升堂入室的必由之路。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诵诗对于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是很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