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一、夏商周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
三、秦汉时期
四、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
五、两宋时期
六、金元时期
七、明清民国时期
八、现代
第二章 女性生殖生理
第一节 女性特有器官
一、阴户、玉门
二、阴道、子门
三、胞宫、胞脉、胞络
第二节 月经生理
一、月经的生理现象
二、月经产生的机理
三、月经的周期变化与调节
第三节 带下生理
一、带下的生理现象
二、带下产生的机理
第四节 妊娠生理
一、妊娠机理及条件
二、妊娠生理现象
三、预产期的计算
第五节 产育生理
一、分娩
二、产褥
三、哺乳
第三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概要
第一节 病因
一、淫邪因素
二、情志因素
三、生活因素
四、体质因素
第二节 病机
一、脏腑功能失常
二、气血失调
三、冲任(督带)损伤
第四章 妇科疾病的诊断和辨证
第一节 四诊
一、问诊
二、望诊
三、闻诊
四、切诊
第二节 辨证要点
第五章 妇科疾病的治法概要
第一节 内治法
一、调理脏腑
二、调理气血
三、周期疗法
第二节 外治法
一、外阴熏洗法
二、阴道冲洗法
三、阴道纳药法
四、宫腔注射法
五、药物离子导入法
六、肛门导入法
七、贴敷热熨法
第三节 妇科急证治疗
一、血证
二、痛证
三、热证
第六章 预防与保健
一、月经期卫生
二、妊娠期卫生
三、产褥期卫生
四、哺乳期卫生
五、绝经前后卫生
各论
第七章 月经病
第一节 月经不调
一、月经先期
二、月经后期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四、月经过多
五、月经过少
六、经期延长
第二节 经间期出血
第三节 闭经
附: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四节 崩漏
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一、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二、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五节 痛经
附: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六节 月经前后诸证
一、经行乳房胀痛
二、经行头痛
三、经行身痛
四、经行感冒
五、经行发热
六、经行吐衄
七、经行口糜
八、经行泄泻
九、经行浮肿
十、经行情志异常
第七节 绝经前后诸证
附:经断复来
第八节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第八章 带下病
第一节 带下过多
第二节 带下过少
第九章 妊娠病
附:妊娠忌服药哥
第一节 妊娠恶阻
第二节 妊娠腹痛
第三节 异位妊娠
第四节 胎漏、胎动不安
第五节 堕胎、小产、滑胎
附:自然流产
第六节 胎萎不长
第七节 子满
第八节 子肿、子晕、子痫
一、子肿
二、子晕
三、子痫
附:妊娠高血压疾病
第九节 妊娠贫血
第十节 难产
附:纠正胎位方法
第十章 产后病
第一节 产后血晕
第二节 产后发热
第三节 产后腹痛
第四节 产后恶露不绝
第五节 产后身痛
第六节 产后大便难
第七节 产后汗证
第八节 缺乳
第九节 产后乳汁自出
附:回乳
第十节 产后抑郁症
第十一章 妇科杂病
第一节 瘾瘕
附:子宫肌瘤
第二节 不孕症
第三节 阴痒
附:阴道炎
第四节 盆腔炎性疾病
一、急性盆腔炎
二、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第五节 阴挺
附论
第十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第一节 女性骨盆与骨盆底
一、骨盆
二、骨盆底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一、外生殖器
二、内生殖器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一、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二、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官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三、性激素的调节
第十三章 正常妊娠
第一节 妊娠生理
一、胎儿的形成
二、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
三、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第二节 妊娠诊断
一、早期妊娠诊断
二、中、晚期妊娠诊断
第三节 产前检查
一、询问病史
二、全身检查
三、产科检查
四、辅助检查
五、复诊
第十四章 正常分娩
第一节 决定分娩的四因素
一、产力
二、产道
三、胎儿
四、精神心理因素
第二节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第三节 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一、先兆临产
二、临产
三、总产程分期
四、第一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五、第二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六、第三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第十五章 妇科检查与常用的辅助检查
第一节 妇科检查
一、检查方法及内容
二、盆腔检查记录
第二节 妇产科常用的辅助检查
一、妊娠试验
二、阴道分泌物检查
三、阴道及宫颈细胞学检查
四、基础体温测定
五、宫颈黏液检查
六、常用激素测定
七、超声检查
八、宫颈活组织检查
九、诊断性刮宫(诊刮)与分段刮宫
十、输卵管通畅检查
十一、阴道后穹隆穿刺
第十六章 计划生育
第一节 避孕
一、工具避孕
二、药物避孕
三、其他避孕方法
第二节 人工流产
一、药物流产
二、人工流产
第三节 经腹输卵管结扎术
附录一 中医妇科病案书写
附录二 方剂汇编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