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祥在编著《沉船》《人生败笔》过程中,检点旧卷宗,有从1940年代到1970年代发表或未获发表的文学习作,其中思想、感情和文学审美的变化、得失,不无值得深思的地方。邵燕祥在《找灵魂》缘起中说:“我决心把那些卷宗里带着深刻时代烙印的旧作编成一本书。但它不是一份文学读物,而是一份知识分子改造史的个案。”说它不是一份文学读物,不仅因为有些虽属文学体裁,其实徒具形式而不具备文学的品格;而且因为这些作品主要是作为作者世界观(具体到政治思想和文学观点)的载体以供考察。说它是一份知识分子改造史的个案,则因为它历时三十年,从怀着某种叛逆精神及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投身革命始,中经自愿和强制的思想改造,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已经习于以毛泽东的是非为是非,难道不是体现了以毛泽东思想改造一个个体的胜利吗?本书是邵燕祥《找灵魂》一书的补遗本。《找灵魂》于2004年出版,该书有一个副题为“邵燕祥私人卷宗:1945—1976”,是邵燕祥的人生实录之一。现在这本补遗本,如能对照原书,会觉这块“化石”更显完整,即使单看补遗本,也能感到一个小知识分子从少不更事到哀乐中年,伴随着思想改造的进程,经历的心路是十分曲折、复杂的。因知涉及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是不可简单化地对待的。特别是本书中的主体篇章《27号岗(四幕话剧)》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右派知识分子与那个时代的主体思想是何等的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人们深思的是:在毛泽东时代很难用“左派”或“右派”来界定一个人的真实思想,因为思想是随着认识而变化而变化的。本书收入广东人民出版社“百家小集”书系——口袋中的百家讲坛,思想界的小集大雅。云集学人,结集最新思想随笔,与知识分子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