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紧扣艺术院校的教学实际,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环节过程中发挥教材实际的功能作用。在以下几方面形成自身的鲜明特色。第一,主体内容结构简明扼要而门类相对齐全。本教材力图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以文化视域的高度与宽度来审视中国美术史,突出各历史时期中最有成就、最突出、最富创造性的美术门类、美术遗迹、美术家、美术作品。如在各章节中突出原始社会的彩陶、岩画,夏商西周的青铜工艺、汉字艺术,秦汉的雕塑、画像石、画像砖、秦汉玺印,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美术,隋唐的人物画,宋元的山水画,明清的花鸟画、诸多流派、民间木版年画,近代的地域美术等。这些内容在本书体例中处于主要层面,着墨多,论述较为详细。同时,在概述部分和具体阐述中,除描述美术自身发展外,尽量揭示美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之间的关系;并保留更多门类。第二,本教材不同于现在流行的其他多种教材。美术史体系里有绘画、雕塑、书法篆刻、建筑、工艺美术等几大门类。本教材在突出绘画、雕塑、书法篆刻三大主要门类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更多的具有时代、地域等特色的如建筑、工艺及其子门类;而且,采取相对灵活选择的方法来实现,有的门类及子门类以其特性只纳入部分章节,并不在所有章节中面面俱到,这样做到主次有序。比如原始时期的建筑、隋唐的唐三彩、明清的工艺美术等。这与时下三种教材不同。一是体大思精、结构、内容完备者;二是按固定的几大门类模式贯穿一致者;三是不含书法篆刻门类者。前两种与我们的课程性质及相关限定不相契合;后一种在中国美术内在逻辑关联上不够完整。本教材纳入书法篆刻的一些重要内容,不仅仅因为“书画同源”的共识,更重要的是,若没有对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及其精神具有较好的认知体会,就不大可能对中国前言美术史有更全面、深刻、到位的理解和认识。更何况宋元明清有那么多诗书画(乃至印艺)修养全面的“文人画”艺术家,这在中国美术后期历史上完全是不可或缺的。第三,凸显美术史上充满创造意识、极有创造性的美术遗迹、美术品类、艺术家、经典作品等,剖析其艺术特征、材质、表现手法、审美价值等,彰显中国美术史中的创造特性,这贯穿于美术史的各个门类之中,用以启迪学子们的创造心智。这是萦绕于著者脑际强烈而鲜明的写作意识。第四,注重知识、观点的新颖性和确定性。撰写中所涉内容尽量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因为教材特性和篇幅所限,论述中不讨论学术界有争议的论题。第五,在媒介技术手段空前发达的今天,尽量多地使用图片,运用图片的直观效果,有的还附以简要的赏析文字,使教材具有图文并茂的视觉记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