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绪论
一、安徽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环境
二、安徽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三、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 文明曙色的初露——远古到西周
一、江淮大地的旧石器文化
二、璀璨的新石器文化
三、“禹合诸侯于涂山”
四、颇具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
五、商汤都亳
六、皋陶与姜尚
第二章 文明之花的绽放——春秋战国到秦汉
一、管仲与《管子》
二、老子、庄子与淮上道家
三、刘安与《淮南子》
四、桓谭的《新论》及其“浑天说”
五、孙叔敖与芍陂
六、一代神医华佗
七、垓下悲歌
八、《孔雀东南飞》——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
九、皖地的郡县学与私学
第三章 乱世中的玄想与吟唱——魏晋南北朝
一、三曹的文学成就
二、薛莹、何之元等的史学成就
三、夏侯玄、嵇康、何尚之与玄学
四、曹髦、戴逵等的书画艺术
五、《世说新语》——“志人”小说的发端
六、久传不衰的童蒙教材《千字文》
第四章 淮河涛声与皖江波澜——隋唐五代
一、慧可、僧璨与皖公山禅宗道场
二、金乔觉与九华山地藏道场
三、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黄山
四、从曹同的《六代论》到朱敬则的《兴亡论》
五、陈抟的“图书”之学
六、刘长卿、张籍、杜苟鹤及大江南北其他诗人
七、曹霸、张志和的绘画与丁道护、李阳冰的书法
八、耿询的天文仪器制作
九、淮北通济渠与徽州渔梁坝
第五章 渐趋成熟的皖风徽韵——宋元到明中叶
一、新安理学的形成与演进
二、名家辈出的史学
三、皖地书院的兴起
四、姚铉、梅尧臣、张孝祥等人的诗文创作
五、诗话的涌现与《瀛奎律髓》的编选
六、道教在齐云山的兴盛
七、小说、戏剧的代表作家与朱权的戏剧理论
八、崔白、李公麟的绘画与和州三张的书法
九、樊知古、毕异等的科技成就
第六章 瑰丽的文化长卷——明中叶到清中叶
一、徽商与徽州文化
二、吴廷翰的“气学”
三、憨山德清的“一心统三教”说
四、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方以智
五、戴震与皖派朴学
六、融合儒道释的太谷学派
七、吴应箕、施闰章等的诗文创作
八、桐城文派的形成与发展
九、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十、文言小说与戏剧创作
十一、著名画家与画派
十二、著名书法篆刻家与流派
十三、徽派版画
十四、新安医学的发展与繁荣
十五、程大位与《算法统宗》
十六、梅文鼎、汪莱等天文历算名家的成就
十七、《棉花图》《髹饰录》等著作的问世
第七章 近代化背景下的文化步履——清中叶到清末
一、包世臣、俞正燮、王茂荫的经世思想
二、姚莹、夏燮、崔国因等人的史学著作
三、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与“自强运动”
四、杨文会与近代佛教的复兴
五、孙家鼐、吴汝纶与中国近代教育
六、齐彦槐的天文仪器制作与郑复光的光学著作
七、辛亥前革命思想在安徽的传播
八、徽剧与“徽班进京”
九、黄梅戏与其他地方戏
十、花鼓灯、凤阳花鼓等民间歌舞
第八章 历史悠久的特色民俗
一、涂山禹王庙会
二、界首书会
三、肥东洋蛇灯
四、皖西邀大岭
五、宣芜地区的送春节俗
六、皖南安苗节
七、绩溪赛琼碗
八、太平轩辕车会
九、徽州祠祭
十、九华山庙会
第九章 享誉中外的传统工艺
一、安徽文房四宝
二、徽州“三雕”
三、界首彩陶
四、芜湖铁画
五、万安罗盘
第十章 历代文化名人的皖地情缘
一、陶渊明、谢胱
二、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
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四、唐寅、祝允明、董其昌
五、袁枚、谭献等
附录
安徽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览表
安徽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览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