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艺术艺术史洪丕谟艺术论(第五辑)

洪丕谟艺术论(第五辑)

洪丕谟艺术论(第五辑)

定 价:¥58.00

作 者: 丁建顺 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社科文库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08124622 出版时间: 2014-10-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78 字数:  

内容简介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社科文库(第五辑):洪丕谟艺术论》研究的对象为华政已故知名教授洪丕谟先生,曾出版125种各类著作。丁建顺教授分三个块面——书画、诗文和人文——对洪丕谟所创作的书法、绘画、旧体诗、散文等一一作了深入研究。以此揭示了洪丕谟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崇高的人生目标、深邃的人文思想、巨大的学术成果、难以启及的艺术成就和洪丕谟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作者简介

  丁建顺,1955年生,上海市川沙县人(现属浦东新区),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曾供职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为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各类著作十余种。1982年发表小说。其短篇小说处女作《新安江上游的传说》刊发于《安徽文学》,由《小说月报》转载,获安徽文学佳作奖,并由安徽电视台拍摄成电视剧《老撑船》。早期小说结集《丁建顺中短篇小说集》出版。早期散文结集《随洪丕谟游》出版。早期书法结集《丁建顺书法选》出版。近期发表与出版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封眼》、《大内高手》、《封笔》、《碉堡》、《短信密码》等,其中《碉堡》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中篇小说年度读本;有论著《笔墨烟云蜒中国古代书法审美评说》、《金石千秋蜒中国篆刻艺术审美评说》、《丹青神韵蜒中国绘画艺术审美评说》、《丁建顺电影剧本集》;有长篇小说《收藏家》(该文为2008年度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2009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和《挚友》(2010年度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洪丕谟的精神世界
第一节 人文学者洪丕谟
第二节 书法家洪丕谟
第三节 作家洪丕谟
第四节 诗人洪丕谟
第五节 画家洪丕谟
上编 书画研究
第二章 洪丕谟书法艺术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洪家与梅调鼎的渊源
第三节 洪洁求博士传略
第四节 少年洪丕谟
第五节 独学苦习之路
第六节 与前辈书法家的交往
第七节 洪体书法风格的形成
第三章 洪体书法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洪体书法的字体构成
第三节 洪体书法的形式构成
第四节 洪丕谟的题签书法
第五节 最后的大作
第四章 洪丕谟的书法审美取向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洪丕谟的书法创作观
第三节 洪丕谟的书法批评观
第四节 现代书法与书法创新
第五节 视觉感受与笔墨情趣
第六节 书法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第七节 书法用笔的十大要点
第五章 洪丕谟绘画艺术论
第一节 沈迈士赠画表深情
第二节 朱屺瞻请洪丕谟吃“鱼”
第三节 张大壮授洪丕谟果蔬笔墨
第四节 洪丕谟记忆中的潘君诺
第五节 洪丕谟服膺陆俨少山水
第六节 与唐云先生续上旧谊
第七节 与沈柔坚相知相交
第八节 盛赞程十发人物画
第九节 洪丕谟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编 诗文研究
第六章 洪丕谟的旧体诗创作
第一节 熟读唐诗宋词
第二节 研习诗词格律
第三节 向周炼霞学做旧体诗
第四节 旧体诗的创作与赏析
第七章 洪丕谟散文艺术论
第一节 阅读与体验——积累期的人生片段
第二节 在多元化格局中脱颖而出
第三节 从边缘到主流
第四节 洪丕谟散文的语言特色
第五节 与海派散文作家的比较研究
第六节 洪丕谟散文创作的审美取向
第七节 洪丕谟散文的审美价值
第八章 散文题材与体裁的构成
第一节 文学散文
第二节 哲理散文
第三节 学术散文
第四节 书画散文
第五节 游记散文
第六节 美食散文
第七节 佛学散文
第八节 书评序跋
第九节 信札日记
第十节 其他散文
下编 人文研究
第九章 洪丕谟斋室名考释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话雨楼
第三节 悼鹊钨馆
第四节 无我相室
第五节 汲绠书屋
第六节 瓦雷庵
第七节 百尺楼
第八节 百尺龙窟
第九节 新百尺楼
第十节 结语
第十章 百尺楼常用印考释
第一节 洪丕谟与篆刻艺术
第二节 百尺楼常用印考释(上)
第三节 百尺楼常用印考释(中)
第四节 百尺楼常用印考释(下)
第十一章 论《汲绠书屋约法》的人文意义
第一节 家训的“源”与“流”
第二节 《汲绠书屋约法》的观念特征
第三节 《汲绠书屋约法》与诸贤家训的对比研究
第四节 《汲绠书屋约法》的人文意义
第十二章 洪丕谟研究成果举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前辈学者和艺术家的评述
第三节 同辈学者和艺术家的评述
第四节 “洪门”弟子所作的评述
第五节 “洪门”弟子编写出版的研究成果
第六节 其他研究成果
第七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