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章 研究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关于不动产所有权善意取得的争议
二 关于他物权善意取得的争议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的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
第一节 物权
一 物权的立法定义
二 物权的学理定义
三 他物权
第二节 善意取得
一 方式或结果
二 公示的结果
上编 他物权善意取得总论
第三章 他物权概述
第一节 他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一 他物权的概念
二 他物权的特征
第二节 他物权的类型和性质
一 用益物权
二 担保物权
第三节 他物权制度的社会作用
一 用益物权制度的社会作用
二 担保物权制度的社会作用
第四章 他物权善意取得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传统善意取得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 传统善意取得制度的产生
二 传统善意取得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他物权善意取得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 动产他物权善意取得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 不动产他物权善意取得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章 他物权善意取得概述
第一节 保护交易安全的基本法律方法
一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二 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制度
第二节 他物权善意取得的定义
一 定义的理论前提
二 定义的两层含义
第六章 他物权善意取得的构造机理
第一节 他物权善意取得的立法体例
一 学界有关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的观点
二 我国他物权善意取得制度体系的立法演变
三 我国他物权善意取得制度体系的理性状态
第二节 他物权善意取得的价值取向
一 动产他物权善意取得的价值取向
二 不动产及权利他物权善意取得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他物权善意取得的理论前提
一 动产他物权善意取得的理论前提
二 不动产及权利他物权善意取得的理论前提
第四节 他物权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一 动产所有权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启示
二 不动产所有权登记公信力制度的启示
三 不动产及权利他物权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四 动产他物权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第五节 他物权善意取得的法律效力
一 对第三人的法律效力
二 对原权利人的法律效力
三 对无处分权人的法律效力
四 善意取得他物权的终局性问题
五 关于回首取得问题
下编 他物权善意取得分论
第七章 用益物权的善意取得
第一节 用益物权善意取得的可行性
一 用益物权客体的应然状态
二 用益物权变动模式的应然状态
三 用益物权善意取得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用益物权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一 须存在权属登记错误
二 须存在登记名义人处分他人不动产权利的行为
三 须第三人主观为善意
四 须完成用益物权变动登记
第三节 用益物权善意取得的法律效力
一 对善意第三人的效力
二 对原权利人的效力
三 对无处分权人的效力
第四节 准用益物权的善意取得
一 准用益物权的由来
二 准用益物权的设立
三 准用益物权善意取得的可行性
第八章 抵押权的善意取得
第一节 抵押权善意取得概述
一 抵押权的概念
二 抵押权的类型
第二节 抵押权善意取得的立法现状
一 不动产抵押权善意取得的立法现状
二 动产抵押权善意取得的立法现状
第三节 抵押权善意取得的价值取向与法理基础
一 抵押权善意取得的价值取向
二 抵押权善意取得的法理基础
第四节 无权抵押行为
一 无权抵押行为的内涵及法律特征
二 无权抵押行为的法律效力
第五节 抵押权善意取得的构成条件
一 不动产及其权利抵押权善意取得的构成条件
二 动产抵押权善意取得的构成条件
第六节 抵押权善意取得的法律效力
一 对善意第三人的效力
二 对原权利人的效力
三 对抵押物善意取得人的效力
四 对无处分权人的效力
第九章 质权的善意取得
第一节 质押权善意取得概述
一 质押合同的生效
二 质权的客体范围
三 质权善意取得的类型
四 质权善意取得的立法例
第二节 质权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
一 货币质权善意取得可行性分析
二 非登记型权利质权善意取得可行性分析
三 登记型权利质权善意取得可行性分析
四 质权善意取得与责任转质的区别
第三节 质权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一 非登记型质权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二 登记型质权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第四节 质权善意取得的法律效力
一 对善意第三人的效力
二 对原权利人的效力
三 对无处分权人的效力
四 关于先质后抵的问题
五 关于先抵后质的问题
第十章 留置权的善意取得
第一节 留置权善意取得的理论与立法现状
一 留置权善意取得的理论观点
二 留置权善意取得的立法现状
第二节 占有委托物留置权善意取得的可行性分析
一 基于社会效益的分析
二 基于无权处分的分析
三 基于留置权设定目的的分析
四 基于债权入主观心理状态的分析
第三节 占有脱离物留置权善意取得的可行性分析
一 基于无权处分的分析
二 基于债权人主观心理状态的分析
三 基于社会效益的分析
四 对占有脱离物留置权成立要件说的质疑
第四节 留置权善意取得的构成条件
一 留置物须为占有脱离物
二 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须存在债的关系
三 留置物与债须存在牵连关系
四 留置物已经现实地交付给了债权人
五 债权人主观为善意
第五节 留置权善意取得的效力
一 对债权人的效力
二 对原权利人的效力
三 其他担保物权人享有涤除权
参考文献
一 海峡两岸学者民法学著作
二 国外学者民法学著作
三 海峡两岸学者民法学论文
四 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