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发展
1.1.2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1.1.3 中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
1.1.4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 创新之处
2 贸易强国的评判体系与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2.1 贸易强国评判体系的文献综述
2.2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贸易国类型界定指标体系构建
2.2.1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贸易国类型界定
2.2.2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升级途径
2.2.3 不同升级途径下的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指标体系构建
2.2.4 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指标体系的分析
2.3 贸易国类型界定判别标准的实证研究
2.3.1 贸易国类型界定判别标准的实证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
2.3.2 贸易国类型分类的实证研究——基于聚类分析法
2.4 中国建设贸易强国与实现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2.4.1 关键之一:贸易结构升级
2.4.2 关键之二:要素结构升级
2.4.3 关键之三:制度与模式创新
3 不均质大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圈层结构升级
3.1 不均质发展的中国与圈层结构方式的提出
3.1.1 不均质发展的中国
3.1.2 “圈层结构”升级方式的提出
3.2 圈层经济形成及演进的模型与机理分析
3.2.1 圈层经济结构基本形式:二维圈层结构
3.2.2 圈层经济结构拓展形式:三维圈层结构
3.3 圈层经济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3.3.1 区域圈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概述
3.3.2 区域圈层经济内部产业结构升级
3.3.3 区域圈层经济内部产业的技术创新
3.3.4 不同区域圈层经济之间产业结构的协同升级
3.4 实证研究:以“珠三角”区域圈层经济为例
3.4.1 “珠三角”区域圈层经济发展现状
3.4.2 “珠三角”区域圈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绩效分析
3.4.3 对“珠三角”区域圈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效率的评价
4 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立足点:后发不均质大国的技术进步
4.1 后发不均质大国区域技术进步模式的差异性
4.1.1 后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
4.1.2 我国区域研发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性
4.1.3 后发国家技术进步模式的理论分析
4.1.4 我国区域进步模式差异性的经验检验
4.2 后发不均质大国技术进步路径
4.2.1 经济发展阶段、技术选择与我国技术进步路径
4.2.2 区域经济多元与技术进步的多元模式及其协调机制
4.2.3 行业经济技术多元与技术进步路径
4.3 后发不均质大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科技政策选择
4.3.1 后发不均质大国技术进步“圈层模式”的提出
4.3.2 三类经济圈层与技术进步
4.3.3 产业转移、技术扩散与圈层间技术的协同进步
4.3.4 经济圈内技术的“圈层进步”
4.3.5 后发不均质大国知识产权保护与R&D政策选择
5 不均质大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价值链攀升
5.1 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外贸发展方式转变途径分析
5.1.1 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必然性
5.1.2 基于产品内分工价值链攀升的理论分析
5.2 产业价值链攀升的模型分析
5.2.1 对价值链成本面变化的比较静态分析——基于一国的分析
5.2.2 价值链攀升的动态分析——基于国家间的比较
5.3 实现中国产业价值链攀升的政策选择
5.3.1 现实比较优势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区段定位
5.3.2 动态比较优势与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中的区段升级
5.3.3 价值链治理与中国贸易向价值链高端跃迁
6 加工贸易发展、FDI关联效应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6.1 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6.1.1 加工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
6.1.2 加工贸易对中国产业升级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
6.1.3 加工贸易对中国产业升级促进作用的影响渠道
6.1.4 加工贸易在促进中国产业升级方面存在的问题
6.1.5 结论及启示
6.2 FDI、关联效应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6.2.1 FDI的关联效应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6.2.2 FDI影响我国技术进步关联渠道的实证分析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1.1 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内涵
7.1.2 “圈层升级”是实现我国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
7.1.3 技术进步是实现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立足点
7.1.4 价值链攀升是实现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7.1.5 强化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是实现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7.2 政策建议
7.2.1 走“圈层式”升级与转型的发展道路
7.2.2 选择适宜技术进步模式和科技政策促进技术进步
7.2.3 以价值链攀升带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7.2.4 积极利用加工贸易,强化关联效应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