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1
1.1.1 问题的提出 1
1.1.2 选题的意义 2
1.2 文献综述 4
1.2.1 中国近现代技术史研究 4
1.2.2 技术史中的技术移植与技术创新研究 5
1.2.3 中国近现代钢铁技术史研究 7
1.2.4 鞍钢个案研究 9
1.2.5 鞍钢典型人物研究 11
1.2.6 小结 13
1.3 论文研究的立场?内容与方法 14
1.3.1 研究立场 14
1.3.2 研究内容 14
1.3.3 研究方法 15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
第2章 我国古代冶铁技术及鞍山地区的冶铁历史 17
2.1 古代冶铁成就及其原因分析 ———以元代为例 17
2.1.1 取得的成就 17
2.1.2 技术进步的因素 26
2.2 鞍山地区的冶铁历史 32
2.2.1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 32
2.2.2 悠久的古代冶铁史 34
2.3 小结 38
第3章 鞍钢创立之初的技术状况 40
3.1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设立 40
3.2 振兴公司夺取矿业资源的活动 42
3.3 满铁与振兴公司的马前卒 ———于冲汉 46
3.4 鞍山制铁所的建设与投产 48
3.4.1 鞍山制铁所建立前后 48
3.4.2 选址 50
3.4.3 兴建 53
3.4.4 经营亏损与技术引进 57
3.4.5 “鞍山式焙烧法 ”的发明 59
3.4.6 鞍山制铁所的扩建 62
3.5 小结 66
第4章 鞍山制铁所技术能力的本土化进程 68
4.1 技术工艺的本土化 68
4.1.1 选矿 68
4.1.2 高炉与生铁 70
4.1.3 炼焦技术 77
4.1.4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79
4.1.5 铁钢连续作业 83
4.2 技术工人的本土化 87
4.2.1 工人的来源 87
4.2.2 工人的培养 91
4.3 小结 93
第5章 新中国成立后鞍钢的技术发展 95
5.1 建国初期鞍钢的发展 (1948 ~1979年) 95
5.1.1 生产能力的恢复与 “三大工程 ”的建设 95
5.1.2 鞍钢的对外援助 100
5.1.3 “鞍钢宪法 ” 104
5.1.4 爱厂如家的老英雄 ———孟泰 106
5.2 改革开放之后鞍钢的发展 (1979 ~2005年) 109
5.2.1 改革开放初期的鞍钢 109
5.2.2 “共和国钢铁长子 ”之痛 113
5.2.3 鞍钢的涅槃重生 117
5.3 小结 120
5.3.1 技术移植是国企实行赶超战略的必要条件 121
5.3.2 技术创新要循序渐进 122
5.3.3 由注重产量扩张转为注重技术进步 123
5.3.4 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长效机制 124
5.3.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24
第6章 新中国成立后鞍钢技术活动的特点及影响 126
6.1 鞍钢公司技术移植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特点 126
6.1.1 制度本土化 126
6.1.2 人员本土化 127
6.1.3 设备本土化 128
6.2 鞍钢公司技术活动的影响 130
6.2.1 对我国传统钢铁工业的影响 131
6.2.2 对我国近现代钢铁工业的影响 131
6.2.3 对我国近现代钢铁支撑体系的影响 133
6.3 小结 135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137
7.1 结论 137
7.2 启示 141
参考文献 143
致谢 149
附录 150
一株式会社昭和制钢所章程 150
二株式会社昭和制钢所法 152
三株式会社昭和制钢所章程 154
四满洲制铁株式会社法 156
五资源委员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组织规程 158
六关于苏联在1953 ~1955年内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恢复与改建鞍山钢铁公司方面以技术援助的议定书 159
七毛泽东主席给鞍钢职工的两封信 161
八周恩来总理就鞍钢恢复与改建问题致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信 163
九毛泽东主席关于 “鞍钢宪法 ”的批示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