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学术著作丛书: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潜能与推进战略》首先梳理了自1344年世界第一枚金币在英国流通至今,主要国际货币(英镑、美元、德国马克、欧元和日元)长达669年的国际货币竞争史,从中归纳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即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金融市场、币值稳定、资本账户开放及其在国际金融与贸易交易中的“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是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
然后,利用1965-2010年全球8种主要储备货币(美元、欧元、英镑、马克、日元、法国法郎、瑞士法郎和荷兰盾)发行国的宏观经济与金融数据量化货币国际化基本条件变量,并实证分析决定储备货币国际地位的显著变量。结果显示:经济与贸易规模和“网络外部性”是决定货币国际地位的主导因素,汇率波动显著不利于货币国际化发展、资本账户开放有利于货币国际地位提高。
接着,选取国际权威机构的公开数据实证解读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并选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瑞士等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以及巴西、印度、俄罗斯(苏联)①等“金砖五国”的相应数据与中国相应指标实施跨国比较。得出如下结论:基于中国经济规模全球第二、贸易规模世界第一,以及人民币汇率近20年持续稳定升值的事实,人民币国际化已具备基本条件。
随后,采用8种主要储备货币45年历史数据实证分析所获参数,在一定基本假设与情景假设下将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相关数据代入对应模型,对2011-2025年人民币国际化的潜能实施“虚拟事实仿真”(Counter-Factual Simulation)。结果揭示:人民币在未来15年具有超过日元和英镑目前水平,成为继美元和欧元之后全球第三大国际货币的潜能。
《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学术著作丛书: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潜能与推进战略》最后对包含经济增长、汇率稳定和资本账户开放等3个内生变量的VAR模型实施动态分析,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脉冲响应函数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以及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等多种计量技术,对人民币国际化各项推进战略之间的动态联动关系实施全面研究。
基于IS-LM-BP模型的静态分析以及VAR模型动态分析结果,提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政策建议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通过加速中国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来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通过鼓励金融资本和实业资本到以亚洲为主的海外实体扎根来建立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网络外部性”、通过选择“盯住一揽子货币”可调整汇率制度来稳定人民币汇率以及通过在合适的时机以适合的方式开放人民币资本账户来打破在位货币的“网络外部性”。概括而言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在未来15年应遵循“前期稳健创造人民币国际需求,后期激进释放人民币海外供给”推进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