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世界政治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

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

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

定 价:¥128.00

作 者: 王立新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踌躇的霸权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6155172 出版时间: 2015-04-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606 字数:  

内容简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把1913-1945年的美国对外关系视为解决(国家)身份困惑与追求(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作者王立新在兼顾这一时期重大国际事件和外交政策的同时,主要考察了美国在20世纪初期崛起为世界强国,如何思考和界定自己的国家身份和国际角色,如何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对欧洲主导的国际秩序加以改造,并试图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建立一套国际新秩序。作者使用历史叙事、档案研究、跨学科的写作方法,从中国学者的现实关怀出发,提出了理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对外政策的新角度,对新的国家身份和国际秩序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阐释这一时期美国对外关系的新框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对自由国际主义的内容和影响、保守国际主义外交思想和国际秩序观念、珍珠港事件前美国外交大辩论的过程和意义、富兰克林·罗斯福对威尔逊国家秩序思想的发展、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缺陷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作者简介

王立新,男,1966年10月生,辽宁省兴城市人。199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美国史、美国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约60篇。曾获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天津市优秀社科图书二等奖和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名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及国家人事部、科技部和教育部等七部委发起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图书目录

导言
序章 19世纪末美国的峒起与身份困惑
第一章 新角色、新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威尔逊自由国际主义的兴起(1913-1921)
一 旧秩序与大战的爆发
二 对欧战的反应与美国加入国际体系
三 威尔逊的“新外交”与自由国际主义的兴起
四 新旧国际秩序观的冲突与巴黎和会上的妥协
五 国联之争与关于美国国家身份的大辩论
六 威尔逊的外交遗产与自由国际主义的影响

第二章 保守国际主义得势:共和党政府的外交政策与国际秩序(1921-1929)
一 保守的国际主义:共和党政府的外交思想与国际秩序观念
二 美国与欧洲的稳定和安全
三 美国与远东国际秩序的重建
四 20世纪20年代美国外交的成就与局限

第三章 拥抱孤立主义:国际秩序的瓦解与美国的反应(1929-1939)
一 经济危机与国际秩序的瓦解
二 美国社会的幻灭感与孤立主义思潮的盛行
三 拒绝领导:美国对危机与战争的反应

第四章 孤立还是干预:外交大辩论与战争的到来(1939-1941)
一 国际主义的复兴与外交大辩论的展开
二 外交大辩论的过程
三 关于美国国家目标与国际角色的不同思考
四 外交大辩论的意义与影响
五 美国威慑战略的失败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第五章 自由国际主义的胜利:战时外交与国际秩序的“美国化”(1941-1945)
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美国外交与军事战略
二 战时外交与同盟内部的关系
三 筹划战后和平与国际秩序的“美国化”
四 对美国国际角色的重新思考与“世界领袖”身份的确立

第六章 培育跨国共同体: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秩序
一 “积极和平”:美国和平团体对国际秩序的追求(1913-1929)
二 “使国际关系基督化”:美国海外传教运动的新潮流与传教团体改造国际秩序的努力
三 “用相互理解改善国家间关系的试验”:太平洋国际学会的活动与贡献

第七章 传播美国生活方式:美国文化输出与全球秩序
一 民族自决思想的普及:公共信息委员会与威尔逊国际秩序观念的传播
二 输出现代性:美国大众文化在欧洲
三 促进国际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文化外交的兴起
四 “美国化”还是“地方化”:美国文化输出的影响及相关争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