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议题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大陆以政治互信为基础的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构想
一、1979年1月一1995年1月:提出结束两岸军事对峙
二、1995年1月一2004年5月:审视、排斥与批驳
三、2004年5月一2008年12月:强调政治前提的军事互信机制
四、2008年12月以后:“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提出与推动
第二节 台湾以建立信任措施(CBMs)为基本内容的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构想
一、李登辉时期:以机制化方式缓解两岸军事敌对构想的酝酿与提出
二、陈水扁时期:“台独”基础上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主要版本
三、马英九时期: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主张与作为
第三节 美国以“中程协议”为基本内容的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构想
一、克林顿时期:“第二管道”与“中程协议”
二、小布什时期:“改良式的中程协议”
三、奥巴马时期:维持现状的“信心建立机制”(CBMs)
第二章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结束战争理论
一、结束战争状态的主要方法
二、停止战争行动的主要方法
三、停战协定的效力及实现途径
第二节 信任与军事安全机制理论
一、军事安全领域中的信任
二、军事安全机制的概念
三、信任与军事安全机制的建立
第三节 建立信任措施(cBMs)理论
一、建立信任措施概述
二、国际间建立信任措施的历史实践及启示
三、建立信任措施在两岸军事安全关系研究中的局限性
第三章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初制的“既有成果”及启示
第一节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既有成果”
一、“单日打双日不打”
二、双方军用舰机不越“海峡中线”
三、台湾不发展核武、不发展地对地飞弹
四、大陆严格限制对台动武时机
五、公布国防白皮书增加军事透明
六、军事演习预告及规模调整
七、退役将领互访
八、两岸联手人道救援
第二节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既有成果”的特点
一、涉及内容广泛,但难以深入具体
二、形式以单边宣示为主
三、约束力较强,但止于单边自我约束
第三节 两岸在军事安全领域谋求和平的历史启示
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二、善于搁置争议,千方百计创造和平
三、严格限定军事行动的目标
四、加强对军事要素的有效控制
五、保持沟通渠道,避免相互隔绝
第四章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重大议题分析
第一节 政治类议题
一、政治条件的有无问题
二、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历史地位
三、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政治意义
第二节 军事类议题.
一、“海峡中线”及“军事缓冲区”问题
二、“放弃对台动武”问题
三、“撤除飞弹”问题
四、台湾武器采购问题
五、机制执行情况的监察与监督问题
第五章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总体构想
第一节 对学界提出构想的评析
一、大陆学界提出的构想
二、台湾学界提出的构想
三、美国学界提出的构想
四、对学界提出构想的评析
第二节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总体构想
一、未来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内容体系
二、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路径选择
第六章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未来前景
第一节 影响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未来前景的主要因素
一、两岸政治互信
二、台湾岛内政治
三、美国因素
四、大陆的政策创新
第二节 军事对抗与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未来前景
一、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目的是结束两岸军事对抗
二、科学实施军事对抗对建立和巩固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具有积极作用
三、积极倡导有益于台海和平的新型军事安全战略
第三节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未来的三种可能
一、僵持下去
二、谈起来
三、名亡实存
四、哪种可能性更大
附录一 1975年《赫尔辛基最后文件》目录
附录二 两岸和平谈判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大事记(1949-2013)
参考文献
作者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