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盛唐,苏州城重又呈现雄丽的景观,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咏道:“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人烟树色无隙罅,十里一片青茫茫。”诗人对苏州城市的空间布局和繁盛景象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写。当时苏州八门悉启,刘禹锡《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称“二八城门开道路,五千兵马引旌旗”,许浑《送元昼上人归苏州兼寄张厚》也称“共醉八门回画舸,独还三径掩书堂”,诚然是雄藩大邑的气度。
万井烟花绕故都
唐末王郢之乱,苏州城又遭兵燹,乾符二年(八七五)苏州刺史张抟主持重建后,城市的形状和布局,基本接近如今的面貌。《吴地记》称其时“罗城,作亚字型”,“亚”字的概念,一是形状方正,二是主要干道都呈南北或东西直向,三是坊市布置井然有序。后梁龙德二年(九二二)钱氏又改土城为砖城,“复以砖,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里外有濠”。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描绘了北宋元丰时苏州城市景象:“自钱傲纳土至于今元丰七年,百有七年矣。当此百年之间,井邑之富,过于唐世,郛郭填溢,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近郊隘巷,悉瓮以甓。冠盖之多,人物之盛,为东南冠。实太平盛事也。”政和中又修,凡城门废塞的,都刻石为识。至于南宋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后的苏州城面貌,《吴地记》记道:“其城南北长十二里,东西九里。城中有大河,三横四直。苏州名标十望,地号六雄,七县八门,比通水陆。郡郭三百馀巷,吴、长二县古坊六十,虹桥三百有馀。地广人繁,民多殷富,古迹灵踪,实异事。”这是建炎兵火后重建的苏州城,绍定二年(一二二九)竣工。
元大德五年(一三一),苏州一带遭遇风灾,方回《姑苏驿记》记道:“大德五年辛丑七月朔,淮浙闽海溢动百里,潮高数十丈,为患已甚,而苏之飓风尤恶,吹郡治离平地,起虚空而后堕。吴、长洲县亦然,僧寺钟楼二十四,撤其楼,掷其钟。居民之高者,成不免朝栋梁而夕瓦砾。太湖之水几入葑门,市井荒凉,传舍萧索。”当年冬季,始鸠百工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