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新闻文化的现代诠释

新闻文化的现代诠释

新闻文化的现代诠释

定 价:¥26.00

作 者: 姜华 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社会科学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传播出版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9109115 出版时间: 2014-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296 字数:  

内容简介

序言

大凡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研究者出于自己的兴趣,或者是为解决当下新闻传播业界亟须解决的问题,就一个方面或一些方面的议题进行针对性很强的、带有应用或应对性质的研究。最近几个月,为编撰出版2013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我和选修我执教的《新闻传播学前沿》课的博士研究生,一共检索了发表于2012年各新闻学术期刊和高校学报上的14000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及它们的作者的兴趣,大多在新闻传播学应用层面的研究上。另一类研究,则属于基础性理论研究。从事这类研究的研究者,针对新闻传播学的基础性理论问题,比如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新闻生产的运行特征、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等等,深入进去,沉下心来,就概念界定、原理阐释、方针沿革、实践描述一一展开详尽的、学理的、基础性层面的理论研究。作这类研究的,这些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杨保军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自2001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新闻事实论》(2001)、《新闻价值论》(2003)、《新闻真实论》(2005)、《新闻活动论》(2005)、《新闻精神论》(2007)、《新闻本体论》(2008)、《新闻道德论》(2010)。新近撰写完成的《新闻观念论》也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
近几年,研究“媒介文化”者多于“新闻文化”。仅从引进版图书看,有关媒介文化的著作就有尼克·史蒂文森的《认识媒介文化》、吉见俊哉的《媒介文化论》、比格纳的《后现代媒介文化》、凯尔纳的《媒体文化》、布朗的《媒介文化中的罪与法》等,国内学者撰写的相关著作数量则更多。究其原因大概是,媒介文化不仅可以轻松搭上“新媒介”、“新新媒介”的“便车”,与当下的学界热点问题进行勾连,更为重要的是,它更能轻松地借助文学、哲学、社会学甚至政治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说媒介自己的话。反观学界对新闻文化的研究,则不免生意兴阑珊之感。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有刘智、方延明、骆冬青、高金萍等人所写的总共六七本著作出版,我自己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也专门对此作了分析。近几年来,相关的专门研究已很难见到。相比国内对新闻文化研究日渐沉寂的状况,国外的新闻文化研究却有日渐兴起之势。专门性的研究著作有英国人斯图亚特·艾伦的《新闻文化》(目前已出版至第三版)、美国学者Dan A. Berkowitz主编的《新闻的文化意义》、Paschal Preston主编的《做新闻:欧洲的新闻业与新闻文化》等,而高质量的相关研究性论文近百篇,多刊发于欧美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术期刊。在这种中冷西热的状况下,姜华在20世纪80年代的热潮退却后,重新研究新闻文化是值得称道的。
《新闻文化的现代诠释》在借鉴以上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视角。依照马林诺夫斯基、梁漱溟等中西方学者的观点,文化可分为物质、制度和观念三个层次,姜华在进行自己的研究时,没有面面俱到地谈新闻文化,他只将文化的观念层面拎出来,进行基本上是纯理性的考察与分析。在研究中,他提出了新闻文化的概念:“新闻文化是新闻活动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创造或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指向。”考虑到“不同时代学者有关新闻活动的思想和观念直接或间接改变了新闻业及新闻活动主体日常新闻实践的样貌”,这些人的相关思想也在他的讨论范围中。在姜华看来,他所论证的新闻文化有三个特点:第一,“着眼于价值观层面”;第二,“既超越‘媒体—社会’二元对立模式,又不仅仅探讨新闻产品,而是着眼于整个新闻业”;第三,“打通‘内部’(新闻业)与‘外部’(社会)之间的藩篱,将新闻业放入社会整体之中考察其新闻文化”。在这样的理念之下,他将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民主主义、民粹主义等四个在历史上和当代对新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思潮作为研究线索,将社会的思潮与新闻的文化进行“对接”,不仅使论文具有了较为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使研究富有现实感和针对性。接着,姜华从“自由主义思潮与新闻自由”、“自由的变异:新闻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影响”、“精英民主与新闻专业主义”、“参与式民主与公共新闻、公民新闻”、“民主的变异:民粹思潮与新闻民粹主义”等几个方面展开详细讨论和辨析。在他看来,“新闻自由是新闻民主的基础,同时变异的新闻自由又是新闻消费主义兴起的肇因;新闻业本身诸多理念体现了新闻民主,而新闻文化民主观的变异又导致新闻民粹主义的风行”。论文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基本上勾勒出价值观层面的新闻文化的成因、特征及其演变。读者从中不难看出,姜华对新闻文化中的复杂现象是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的,对于有利于新闻业发展的文化传统和新闻理念,他力图详加论证,充分肯定其价值;对于变异的新闻观念,他则想方设法弄清其来龙去脉,希望引起人们的警惕。正是出于这样的动机,在余论中,他提出“建构一种自由与公平的新闻文化”的设想,并论证了建构这种新闻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对当代新闻业的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当然,由于写作时间短,有些问题尚需深入思考。例如,在论述四种思潮影响下的新闻文化时,作者有意无意地将某一种思潮与某一国家或者地区对应起来(虽然作者在导论中对此作了说明,说是出于论述方便的考虑),这是不是很合理?此外,论文层次虽然较为清晰,但是各章 之间的联系呈现得不够紧密,这使论文在整体结构上显得有点儿松散。最后我还想指出,姜华这部博士论文的语言是不错的,不仅写得清楚、准确,文笔还生动和优美。理论文章 能写到这种程度,是不容易的。
放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姜华博士的学位论文《新闻文化的现代诠释》,作者从事的研究也可归入基础性理论研究。2010年秋天,姜华开始攻读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考虑到他平时喜欢读书,特别是酷爱社会文化一类的著作,买了许多,阅读得更多,而且勤于思索,编过好几本文化味浓郁的小册子,我希望他围绕新闻文化多作些研究,多作些思考。最后,师生决定以社会思潮和新闻文化,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在我的印象中,他这个北方汉子有着南方人的性格,心思细腻,做事认真,甚至有时候还显得有些拘谨;同时北方人待人诚恳、胸无城府的性格也表现得很充分。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里,除学习压力之外,他还要面对忙碌繁杂的编务工作。开始时,我担心他能否如期完成学业。转眼间,三年过去了,他不仅按时毕业,而且很快将论文重新修改并付梓出版,作为导师,我很欣慰,也替他感到高兴。姜华性格安静,尤喜读书,发表了不少质量不错的论文,衷心祝愿他能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
是为序。

童兵
癸巳年初秋于上海文化佳园

作者简介

暂缺《新闻文化的现代诠释》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为何要研究新闻文化
二、何谓新闻文化
三、价值观视阈中的新闻文化
四、现代化进程中影响新闻文化的四大思潮
五、基本思路与研究视角

第二章 自由主义思潮与新闻自由
第一节 从良心自由到出版自由
一、自由与秩序:出版自由问题的由来
二、出版自由的奠基:良心自由及其发端
三、神学视野中的出版自由观:约翰·弥尔顿及其《论出版自由》
四、出版(言论)自由的世俗化:约翰·洛克与本尼迪克特·斯宾诺莎
第二节 新闻自由观念的形成及其价值
一、从“liberty of the press”到“freedom of the press”:新闻自由权利观念的流变
二、功利、契约和折中:关于新闻自由的争论
第三节 自由的悖论:新闻业言论自由角色与结构自由角色之冲突
一、言论自由角色是公民权利在新闻业的延伸
二、经验传统还是欧陆传统:自由主义的内在紧张
三、言论自由角色与结构自由角色的观念冲突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章 自由的变异:新闻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影响
第一节 消费主义思潮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新闻传媒消费主义(一):文化生产的视角
一、霍克海默、阿多诺与“文化工业”
二、当代新闻生产的消费主义表现
第三节 新闻传媒消费主义(二):传媒对消费社会的影响
一、“消费偶像”与消费社会
二、景观社会与符号世界
第四节 新闻传媒消费主义(三):传媒知识分子的作用
一、知识分子与媒介的关系
二、消费时代媒介知识分子的角色特征
三、媒介知识分子的身份重建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精英民主与新闻专业主义
第一节 为民主的新闻:一个新闻传统价值观的确立
一、公开议政:新闻介入民主
二、为大众发声:劳工报刊争取民主的努力
三、独立新闻业的兴起:新闻民主价值观的逐步确立
第二节 新闻专业主义:新闻民主的精英模式
一、精英民主:新闻专业主义生成的政治环境
二、新闻专业主义及其民主意涵
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精英式新闻民主的运行机制分析
第三节 结语

第五章 参与式民主与公共新闻、公民新闻
第一节 公共新闻:新闻民主的参与模式
一、公共新闻及其不满
二、公共新闻的思想起源
三、公共新闻与传统新闻的观念冲突
第二节 公民新闻:新闻民主的监督模式
一、何谓公民新闻
二、公民是谁:公民新闻的公民观
三、以监督为核心:公民新闻的民主表现
第三节 结语

第六章 民主的变异:民粹思潮与新闻民粹主义
第一节 新闻民粹主义理论渊源(一)——政治民粹主义
第二节 新闻民粹主义的理论渊源(二)——文化民粹主义
第三节 传统新闻业与新闻民粹主义
一、新闻民粹主义:政治民粹与文化民粹的融合
二、拉丁美洲新闻业:“民粹核心区”的新闻民粹主义
三、欧美等国的新闻民粹——从传统民粹主义到市场民粹主义
第四节 新媒体与新闻民粹主义
一、新媒体的特性使其成为民粹思潮产生的土壤
二、公民新闻、社会动员与民粹主义
第五节 结语

第七章 余论:建构一种自由与公平的新闻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