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需要更高品质的新闻教育
自序
第一章 经典篇:老字号新闻传播教育
政治大学传播学院:领跑台湾传媒教育
人大新闻学院:双跨两重三融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教育先锋
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超越自己的不完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老牌新路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从“三个转变”到“三个新转变”
中国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新闻教育独树一帜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教学法
淡江大学大众传播系:开放学生自由选择空间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随时代而动
第二章 宗教篇:宗教与新闻传播教育
玄奘大学传播学院:多元学习建立媒体视野
辅仁大学传播学院:传媒教育辩证法
静宜大学大众传播学系:从先天劣势下逆转胜出
佛光大学传播系:四个特色的蓝海策略
第三章 设计与艺术篇:艺术与新闻传播教育
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传播艺术系:教育海啸,学校学系都要转型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零基础无包袱的年轻学院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于学界有建树之根,于业界有影响之力
义守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雄心壮志的新力量
台湾艺术大学传播学院:注重实践与宽泛的专业教育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南方的艺术之强
文藻外语大学传播艺术系:外语、艺术与传播的结合
第四章 理工篇:理工科与新闻传播教育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理工科中文科,知识结构的文理兼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面向主流培养高手
第五章 东南传播篇:地理位置与新闻传播教育
和春技术学院传播艺术系:金钟奖与金马奖的教师组合
康宁大学资讯传播系与文化创意学系:创意与教学相结合
第六章 西北传播篇:地理位置与新闻传播教育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返荣光
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无可替代的民族特色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扎根西北逆流而上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熟练掌握外语,熟悉国际传播规则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地缘环境和民族教育实际出发
石河子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兵团共建下的新闻传播教育
第七章 师范联盟篇:师范大学与新闻传播教育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素养教育先行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今问题
台师大图文传播系:向着科学技术和传播理论相结合的趋势转型
第八章 科技篇:科技、文化与新闻传播教育
朝阳科技大学传播艺术系:侧重实务能力,符合业界需求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偏门”中走出的主流新闻院校
新竹交通大学传播科技系:隐藏在客家人文学院里的传播新力量
岜山科技大学创意媒体学院:课程每三年调整,先思考未来五年
亚洲大学资讯传播系:重学生自我管理,强调团队精神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用创新大脑发挥传统优势
第九章 阅读院长: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主导者
陈国祥:从设计到传播学用合一
陈清河:乡下孩子的神奇际遇
陈士农:喜欢环境与研究,走入新闻传播教育
陈伟之:导师欣赏改变一生职业路
陈耀竹:非典型新闻传播学者
范以锦:达观阅人生,纯粹为新闻
江祖望:说不如做,扮演好螺丝钉角色
高晓虹: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郭良文:一路走来,行政与教学双肩挑
黄瑚:温和派教育战略家
黄星民:赤子之心的矛盾体
黄雅玲:探索未来影像的可能性
蒋安国:少时结缘,勇担重任
李惠民:钟爱一生恋兰大
李震:从文人到新闻人
林洁:实践经验是教学的宝贵资产
林元辉:授之于渔,思辨能力更重要
林志强:爱“折腾”的没“谱”院长
柳斌杰:新闻工作者是最真实的人
倪宁:春在溪头荠菜花
邱志勇:混搭教学风格
苏宏元:以梦为马澄游新传
谭华孚:非著名网友
王怀春:以活动带动课程做中学教育方式
王健华:放弃仕途,愿走教学路
王天定:内向性格走入新闻传播教学
王慰慈:资深纪录片热爱者、研究者、推广者
吴飞:低调朴实的传奇
吴宜蓁:无心插柳柳成荫
谢章富:崇尚自然之美
许有麟:让学生百分百就业
杨立川:半路出身的行家
张国良:中国传播学科的领军人物
张昆:特色取胜是学问人生中道著文章
张立斌: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张志安:成为学界与业界的桥梁
郑淑慧:学界、业界、学界之间的转换
周德仓: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