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双重视域:隐性采访的法律考察与伦理评价

双重视域:隐性采访的法律考察与伦理评价

双重视域:隐性采访的法律考察与伦理评价

定 价:¥18.00

作 者: 郭赫男 著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1440759 出版时间: 2008-06-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212 字数:  

内容简介

《双重视域:隐性采访的法律考察与伦理评价》运用新闻学、传播学、法学、伦理学中的相关理论,检索国内外现有文献资料、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对在新闻采访中隐性采访的法律考察与伦理评价进行看深入的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成果。

作者简介

郭赫男(1969-),男,汉族,湖北荆门人,文学博士,现为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先后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1993,文学学士)、华中科技大学(2003,新闻学硕士)、四川大学(2006,文学博士)。2007年8月进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师从著名应用新闻学家刘海贵教授,从事政治传播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新闻伦理与法制,已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图书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隐性采访概述
第一节 隐性采访的概念
一、隐性采访的多维概念
二、正确理解隐性采访概念
第二节 隐性采访的特征
一、采访行为的非公开性
二、采访行为的非常规性
三、隐性采访的真实性
四、采访效果的双重性
第三节 隐性采访的种类
一、隐性采访的多维分类
二、隐性采访分类的核心问题--是否参与
第四节 隐性采访与体验式采访
一、体验式采访和体验式报道
二、隐性采访与体验式采访的关系探微

第二章 隐性采访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隐性采访的历史
一、隐性采访在西方
二、隐性采访在中国
三、隐性采访与狗仔队
第二节 中国的隐性采访现状
一、隐性采访的现状扫描
二、隐性采访盛行的原因探微
第三节 隐性采访的负面效应
一、成为降低专业门槛的工具
二、媒体的公信力降低
三、误导公众,破坏法律规则
四、助长社会偷窥之风的蔓延
第四节 隐性采访争议的焦点
一、学术界关于隐性采访的三种态度
二、隐性采访的合理(法)性之争

第三章 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
第一节 舆论监督意义重大
一、新闻媒介具有监督功能
二、我国迫切需要舆论监督
第二节 隐性采访是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
一、隐性采访的作用
二、隐性采访对舆论监督的突破

第四章 隐性采访的活动空间
第一节 隐性采访中的公共场所
一、私人场所
二、公共场所
三、公共场所的特殊情况
第二节 隐性采访中的公众人物
一、公众人物的界定及其特征
二、公众人物的嫁人悖论
三、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隐私权应适当减损
第三节 公务活动和部分私人活动

第五章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
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二、隐性采访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隐性采访的法律禁区
一、涉及国家秘密
二、涉及商业秘密
三、涉及个人名誉
四、涉及个人隐私
五、涉及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
六、涉及侵犯肖像权
七、涉及侵犯人格尊严
八、涉及对司法的干扰
九、偷拍器材(工具)的违法
第三节 隐性采访的法律保护
一、相关司法解释的保护
二、公共利益的保护

第六章 隐性采访的道德评价
第一节 隐性采访中的记者角色
一、引起争议的几则案例
二、记者扮演的身份应有严格的限制
第二节 严禁诱导和设置陷阱
一、何为诱导
二、记者应被动介入
三、如何看待记者的欺骗
第三节 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冲突与协调
一、记者的角色冲突
二、尽量追求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统一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