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四版)

民事诉讼法(第四版)

民事诉讼法(第四版)

定 价:¥43.00

作 者: 齐树洁 编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标 签: 教材 文法类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0213088 出版时间: 2015-06-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80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为“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核心课之一。全书包括十九章,以我国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及2014年相关的司法解释为依据,结合民事司法改革和审判实践,阐述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程序制度,注重基础知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体现最新的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动态,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

齐树洁,河北武安人,1954年8月生。1972年12月自福建泉州一中应征入伍,1978年4 月从新疆军区39487部队退役,同年7月参加高考。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0年8月毕业于厦门大学民商法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11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在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台湾政治大学、菲律宾雅典耀(Ateneo)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德国弗莱堡(Freiburg)大学、巴黎第二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修和访问。现为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

第一节民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

一、民事纠纷

二、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四、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

第二节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

二、民事诉讼模式

三、民事诉讼法

第三节民事诉讼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关系

二、民事诉讼法与民法、婚姻法、经济法等实体法的关系

三、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

四、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关系

五、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的关系

六、民事诉讼法与公证法的关系



第二章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民事诉讼程序价值

一、民事诉讼程序内在价值

二、民事诉讼程序外在价值

三、民事诉讼程序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关系

第二节民事诉讼的目的

一、研究民事诉讼目的的意义

二、民事诉讼目的的学说

三、简要的评价

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征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

四、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

第四节诉与诉权

一、诉

二、诉权

第五节诉讼标的

一、诉讼标的的概念和意义

二、诉讼标的的识别

三、我国的诉讼标的理论



第三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二、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立法体例

三、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种类

第二节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一、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含义

二、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依据

第三节法院调解原则

一、法院调解原则的含义

二、调解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三、法院调解的程序

四、调解协议与调解书

五、法院调解的效力

六、法院调解与诉讼和解的比较

第四节辩论原则

一、辩论原则的含义和内容

二、我国辩论原则与大陆法系国家相关原则的比较

第五节处分原则

一、处分原则的含义和依据

二、处分原则的主要内容

三、处分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第六节检察监督原则

一、检察监督原则的含义

二、检察监督的对象和内容

三、检察监督的方式

第七节诚实信用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



第四章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第一节合议制度

一、合议制的基本特征

二、合议庭的组成

三、合议庭的内部关系

四、合议庭活动的原则

五、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

第二节陪审制度

一、陪审制度的功能

二、我国人民陪审制的历史

三、我国人民陪审制的完善

第三节回避制度

一、回避制度概述

二、回避制度的适用对象与回避的事由

三、回避的程序

四、违反回避制度的法律后果

第四节公开审判制度

一、公开审判的含义

二、公开审判的意义

三、不公开审理的情形

第五节两审终审制度

一、审级制度的意义

二、我国的两审终审制



第五章主管与管辖

第一节民事诉讼主管

一、主管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主管的范围

三、法院主管与人民调解的关系

四、法院主管与民商事仲裁的关系

五、法院主管与政府部门处理民事纠纷的关系

六、复合型争议的主管

第二节管辖概述

一、管辖的概念

二、确定管辖的原则

三、管辖恒定

四、管辖的确定

第三节级别管辖

一、级别管辖的概念

二、确定级别管辖的标准

三、级别管辖的规定

第四节地域管辖

一、地域管辖的概念

二、一般地域管辖

三、特殊地域管辖

四、专属管辖

第五节协议管辖

一、明示协议管辖

二、默示协议管辖

第六节裁定管辖

一、移送管辖

二、指定管辖

三、管辖权转移

第七节管辖权异议

一、管辖权异议的概念

二、管辖权异议的条件

三、法院对管辖权异议的处理



第六章当事人与诉讼代理人

第一节当事人概述

一、当事人的概念

二、当事人能力与诉讼能力

三、当事人适格

四、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五、诉讼承担

第二节共同诉讼人

一、共同诉讼概述

二、必要共同诉讼

三、普通共同诉讼

第三节诉讼代表人

一、诉讼代表人的概念

二、代表人诉讼的种类

三、诉讼代表人

四、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的程序规则

第四节民事诉讼第三人

一、民事诉讼第三人的概念和特征

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第五节公益诉讼

一、公益诉讼的概念

二、公益诉讼的特征

三、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四、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

五、公益诉讼的程序规则

第六节第三人撤销之诉

一、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特征

二、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的条件

三、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受理

四、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审理

第七节诉讼代理人

一、诉讼代理人概述

二、法定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人

四、法律援助



第七章诉讼保障制度

第一节保全

一、保全的概念

二、保全的条件

三、保全的程序

四、诉前保全

五、保全的对象

六、保全的措施

七、保全措施的解除

八、保全错误的赔偿责任

第二节先予执行

一、先予执行的概念和意义

二、先予执行的适用范围

三、先予执行的条件

四、先予执行的程序

五、先予执行的裁定

六、先予执行错误的补救

第三节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一、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概念

二、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课以强制措施的意义

三、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

四、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种类

五、强制措施的种类及适用

第四节期间

一、期间的概念和意义

二、期间的种类

三、期间的计算

四、期间的耽误和顺延

第五节送达

一、送达的概念和特点

二、送达的效力

三、送达的方式

四、送达回证

第六节诉讼费用

一、诉讼费用的概念和意义

二、诉讼费用的种类

三、诉讼费用交纳标准

四、诉讼费用的交纳

五、司法救助



第八章民事诉讼证据

第一节证据概述

一、证据的概念

二、证据的属性

三、证据能力

四、证据的证明力

第二节理论上的证据分类

一、本证和反证

二、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三、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四、间接本证与间接反证

第三节法律上的证据种类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陈述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笔录

八、电子数据

第四节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一、证据的收集

二、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

三、证据保全



第九章民事诉讼证明

第一节证明概述

一、证明的概念与特征

二、证明的要素

第二节证明对象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

二、证明对象的范围

三、须证明的事实

第三节证明责任

一、证明责任的含义与特征

二、两种意义上的证明责任的关系

三、证明责任分配的学说

四、我国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

第四节证明标准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和意义

二、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的比较

三、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第五节证据的审核与认定

一、证据的审核与认定的概念

二、审核与认定证据的一般规定

三、审核、认定有证据能力的具体规则

四、审核、认定证明力的具体规则

五、举证妨碍规则



第十章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一节普通程序概述

一、普通程序的概念

二、普通程序的特点

三、普通程序的意义

第二节起诉与受理

一、起诉

二、受理

第三节审理前的准备

一、审理前准备的意义

二、审理前准备的主要内容

三、其他准备工作

四、庭前会议

第四节开庭审理

一、开庭审理的概念

二、开庭审理的程序

三、开庭审理笔录

四、案件审理期限

五、延期审理

六、撤诉

七、缺席判决

八、诉讼中止和诉讼终结

第五节法院裁判

一、民事判决

二、既判力

三、民事裁定

四、民事决定



第十一章简易程序与小额程序

第一节简易程序概述

一、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简易程序的具体规定

一、《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二、简易程序的程序保障


第三节小额程序简述

一、小额程序的含义

二、各国和地区关于小额程序的规定

三、我国小额诉讼的程序规则



第十二章第二审程序

第一节第二审程序概述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

二、第二审程序的意义

三、外国三审终审制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上诉的提起与受理

一、上诉的概念

二、提起上诉的条件

三、上诉的受理

四、上诉的撤回

第三节上诉案件的审理

一、上诉案件的审理范围

二、上诉案件的审理方式

三、上诉案件的调解

四、上诉案件的审理期限

第四节上诉案件的裁判

一、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依法改判

三、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四、对不服裁定上诉的处理



第十三章再审程序

第一节再审程序概述

一、再审程序的概念

二、再审程序的特点

第二节再审程序的发生

一、当事人申请再审

二、人民法院决定再审

三、人民检察院抗诉及检察建议引起再审

第三节再审案件的审理

一、裁定中止原裁判的执行

二、组成合议庭

三、分别适用一、二审程序审理

四、未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或案外人申请再审的特别规定

五、再审案件的审理次数及审限

第十四章特别程序

第一节特别程序概述

一、特别程序的概念

二、特别程序的特点

第二节选民资格案件审理程序

一、选民资格案件的起诉与受理

二、选民资格案件的审理

第三节宣告公民失踪程序

一、宣告失踪案件的申请与受理

二、宣告失踪案件的审理

三、失踪人财产的管理

四、宣告失踪判决的撤销

第四节宣告公民死亡程序

一、宣告死亡案件的申请与受理

二、宣告死亡案件的审理

三、宣告死亡判决的撤销

第五节民事行为能力认定程序

一、认定公民行为能力案件的申请和受理

二、审理程序

三、原判决的撤销与民事行为能力的恢复

第六节认定财产主程序

一、认定财产主案件的申请与受理

二、审理程序

三、认定财产主判决的撤销

第七节确认调解协议程序

一、确认调解协议案件的适用范围

二、确认调解协议案件的程序

三、司法确认的效力及其救济

第八节实现担保物权程序

一、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申请与受理

二、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管辖法院

三、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审查与裁定



第十五章督促程序

第一节督促程序概述

一、督促程序的概念

二、督促程序的特征

三、督促程序的意义

第二节督促程序的申请与受理

一、申请的条件

二、申请程序

三、受理

四、审理程序

第三节支付令

一、支付令的内容

二、支付令异议

三、督促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衔接

四、支付令的效力

五、督促程序终结与救济程序



第十六章公示催告程序

第一节公示催告程序概述

一、公示催告程序及其意义

二、公示催告程序的特点

三、公示催告程序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公示催告的申请与审理

一、申请公示催告的条件

二、公示催告申请的审查和受理

第三节除权判决

一、除权判决的作出

二、除权判决的救济



第十七章执行程序总论

第一节执行程序概述

一、执行的概念和特征

二、执行程序的概念与立法例

三、执行程序与审判程序的关系

四、执行的分类

第二节执行的基本原则

一、依法执行原则

二、全面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

三、及时执行原则

四、穷尽执行措施原则

第三节执行程序的一般规定

一、执行主体

二、执行标的

三、执行依据

四、执行管辖

五、执行担保

六、暂缓执行

七、执行和解

第四节执行救济

一、执行救济概述

二、对违法执行行为的执行异议

三、案外人对执行标的的异议与执行异议之诉

四、执行回转




第十八章执行程序分论

第一节执行程序的进行

一、执行程序的启动

二、执行准备和执行时间

三、委托执行与协助执行

四、不予执行、执行中止、执行终结

五、执行结案

第二节执行措施

一、金钱债权的执行

二、非金钱债权的执行

三、保障性的执行措施

第三节执行竞合与参与分配

一、执行竞合

二、参与分配



第十九章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第一节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概述

一、涉外民事诉讼的概念

二、涉外民事诉讼的特征

三、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概念

四、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涉外民事诉讼的一般原则

一、国家主权原则

二、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原则

三、适用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原则

四、司法豁免权原则

五、使用我国通用语言、文字的原则

六、委托中国律师代理诉讼的原则

第三节涉外民事诉讼的管辖

一、特殊地域管辖

二、专属管辖

三、诉讼竞合

四、国际民事管辖权冲突及其协调

第四节涉外民事诉讼的期间、送达

一、涉外民事诉讼的期间

二、涉外民事诉讼的送达

三、《关于向国外送达民事或商事司法文书和司法外文书公约》

第五节司法协助

一、司法协助的概念

二、一般司法协助

三、特殊司法协助


参考书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