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热处理技术理论基础
1.1 FeFe3C合金相图
1.1.1 FeFe3C合金相图的结构特点
1.1.2 典型铁碳合金在相图上的基本组织
1.1.3 典型铁碳合金的显微组织
1.1.4 FeFe3C合金相图中常用的热处理加热温度区间
1.1.5 碳含量对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1.1.6 合金元素及其含量对钢组织的影响
1.1.7 典型的FeFe3CMe三元合金相图
1.1.8 铁碳合金成分、组织和性能的关系
1.2 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1.2.1 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结构特点
1.2.2 奥氏体等温转变不同组织的形成机制及特征
1.2.3 钢中碳含量及合金含量对其Ms点温度的影响
1.2.4 钢中碳含量及合金含量对残留奥氏体量的影响
1.2.5 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主要类型
1.3 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的结构特点及主要类型
1.3.1 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的结构特点
1.3.2 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的主要类型
1.4 钢的淬透性
1.4.1 钢的淬透性和临界淬透直径及淬透性曲线
1.4.2 钢的淬透性变化规律
1.5 钢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1.5.1 钢等温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1.5.2 钢连续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1.5.3 钢加热时晶粒度的变化规律
1.6 热处理的加热
1.6.1 各种加热方法及其加热时间
1.6.2 固态加热介质
1.6.3 气态加热介质
1.6.4 液态加热介质
1.7 热处理的冷却
1.7.1 淬火的理想冷却速度
1.7.2 水基淬火冷却介质的冷却特性
1.7.3 淬火油的冷却特性
1.7.4 有机聚合物淬火冷却介质的冷却特性
1.7.5 分级和等温淬火冷却介质的特性
第2章 常用钢的热处理工艺基础曲线
2.1 结构钢
2.1.1 08钢
2.1.2 10钢
2.1.3 15钢
2.1.4 20钢
2.1.5 25钢
2.1.6 30钢
2.1.7 35钢
2.1.8 40钢
2.1.9 45钢
2.1.1 050钢
2.1.1 155钢
2.1.1 260钢
2.1.1 315Mn、16Mn钢
2.1.1 420Mn钢
2.1.1 530Mn钢
2.1.1 640Mn钢
2.1.1 745Mn钢
2.1.1 850Mn钢
2.1.1 955Mn
2.1.2 020Mn2钢
2.1.2 130Mn2钢
2.1.2 235Mn2钢
2.1.2 340Mn2钢
2.1.2 445Mn2钢
2.1.2 550Mn2钢
2.1.2 630MnV钢
2.1.2 725Mn2V钢
2.1.2 827SiMn钢
2.1.2 935SiMn钢
2.1.3 042SiMn钢
2.1.3 145SiMn2钢
2.1.3 240B钢
2.1.3 345B钢
2.1.3 420Mn2B、20Mn2钢
2.1.3 540MnB钢
2.1.3 620MnMoB钢
2.1.3 720MnVB钢
2.1.3 840MnVB钢
2.1.3 920MnTiB钢
2.1.4 020Mn2TiB钢
2.1.4 125MnTiBRE钢
2.1.4 215Cr钢
2.1.4 320Cr钢
2.1.4 430Cr钢
2.1.4 540Cr钢
2.1.4 645Cr钢
2.1.4 750Cr钢
2.1.4 820CrMo钢
2.1.4 930CrMo、30CrMoA钢
2.1.5 035CrMo钢
2.1.5 142CrMo钢
2.1.5 245CrMo钢
2.1.5 325Cr2MoV、25Cr2MoVA钢
2.1.5 435CrMoV钢
2.1.5 540Cr2MoV钢
2.1.5 638CrMoAl、38CrMoAlA钢
2.1.5 720CrV钢
2.1.5 840CrV、40CrVA钢
2.1.5 945CrV钢
2.1.6 015CrMn钢
2.1.6 120CrMn钢
2.1.6 235CrMn2钢
2.1.6 330CrMnSi钢
2.1.6 435CrMnSiA钢
2.1.6 515CrMnMo钢
2.1.6 618CrMnMo钢
2.1.6 720CrMnMo钢
2.1.6 820Cr2MnMo钢
2.1.6 922CrMnMo钢
2.1.7 030CrMnMo钢
2.1.7 140CrMnMo钢
2.1.7 218CrMnTi钢
2.1.7 320CrMnTi钢
2.1.7 430CrMnTi钢
2.1.7 535CrMnTi钢
2.1.7 640CrMnTi钢
2.1.7 720CrNi钢
2.1.7 840CrNi钢
2.1.7 950CrNi钢
2.1.8 012CrNi2钢
2.1.8 118CrNi2钢
2.1.8 212Cr2Ni2钢
2.1.8 312CrNi3钢
2.1.8 420CrNi3、20CrNi3A钢
2.1.8 530CrNi3钢
2.1.8 637CrNi3A钢
2.1.8 712Cr2Ni4、12CrNi4A钢
2.1.8 820Cr2Ni4、20Cr2Ni4A钢
2.1.8 920CrNiMo钢
2.1.9 030CrNiMo钢
2.1.9 140CrNiMo、40CrNiMoA钢
2.1.9 250CrNiMoVA
2.1.9 318CrNiWA钢
2.1.9 418Cr2Ni4W钢
2.1.9 5Mn13钢
2.2 弹簧钢
2.2.1 65钢
2.2.2 85钢
2.2.3 65Mn钢
2.2.4 55SiMnVB钢
2.2.5 65Mn钢
2.2.6 55Si2Mn钢
2.2.7 60Si2Mn钢
2.2.8 50CrMn钢
2.2.9 50CrVA钢
2.2.1 050CrMnVA钢
2.2.1 155SiMnMoV钢
2.3 滚动轴承钢
2.3.1 GCr6钢
2.3.2 GCr6SiMn钢
2.3.3 GCr9钢
2.3.4 GCr9SiMn钢
2.3.5 GCr15钢
2.3.6 GCr15SiMn钢
2.3.7 GCr15SiMo钢
2.3.8 GSiMnMoV钢
2.4 工具钢
2.4.1 T7、T7A钢
2.4.2 T8、T8A钢
2.4.3 T8Mn钢
2.4.4 T9、T9A钢
2.4.5 T10、T10A钢
2.4.6 T11、T11A钢
2.4.7 T12、T12A钢
2.4.8 9SiCr钢
2.4.9 Cr06钢
2.4.1 0Cr钢
2.4.1 1Cr2钢
2.4.1 29Cr2钢
2.4.1 3W钢
2.4.1 45W2CrSiV钢
2.4.1 5Cr12钢
2.4.1 6Cr12MoV钢
2.4.1 79Mn2V钢
2.4.1 8CrWMn钢
2.4.1 99CrWMn钢
2.4.2 0Cr4W2MoV钢
2.4.2 14CrMnSiMoV钢
2.4.2 28Cr2SiMnMoV钢
2.4.2 35CrMnMo、4CrMnMo钢
2.4.2 45CrNiMo、5CrNiMoV钢
2.4.2 53Cr2W8V钢
2.4.2 64Cr5MoSiV钢
2.4.2 74Cr5W2V1Si钢
2.4.2 84Cr5W2VSi钢
2.4.2 9W3Mo2Cr4VSi钢
2.4.3 0W18Cr4V钢
2.4.3 1W9Cr4V2钢
2.4.3 2CW9Mo3Cr4VN钢
2.4.3 3W6Mo5Cr4V、W6Mo5Cr4V2钢
2.4.3 4W6Mo5Cr4V2Al钢
2.4.3 5W6Mo5Cr4V2Co5钢
2.4.3 6W2Mo9Cr4VCo8钢
2.4.3 7W12Mo2Cr4VRE钢
2.5 不锈钢和耐热钢
2.5.1 06Cr13钢
2.5.2 12Cr13钢
2.5.3 20Cr13钢
2.5.4 30Cr13钢
2.5.5 40Cr13钢
2.5.6 95Cr18钢
2.5.7 Cr17钢
2.5.8 14Cr17Ni2钢
2.5.9 14Cr11MoV钢
2.5.1 042Cr9Si2钢
2.5.1 140Cr10Si2Mo钢
第3章 钢的整体热处理技术
3.1 钢的预备热处理工艺及其应用
3.1.1 钢的正火工艺及其应用
3.1.2 钢的退火工艺及其应用
3.2 钢的最终热处理工艺及其应用
3.2.1 钢的淬火工艺及其应用
3.2.2 钢的冷处理工艺及其应用
3.2.3 钢的回火工艺及其应用
3.2.4 钢的时效工艺及其应用
3.2.5 钢的强韧化工艺及其应用
3.3 钢的形变热处理工艺及其应用
3.3.1 钢的高温形变热处理工艺及其应用
3.3.2 钢的锻轧余热热处理工艺及其应用
3.3.3 钢的其他形变热处理工艺及其应用
第4章 铸铁的整体热处理技术
4.1 FeCSi三元合金相图
4.1.1 FeCSi三元合金准稳定相图
4.1.2 FeCSi三元合金稳定相图
4.1.3 硅和锰对铸铁临界温度的影响
4.1.4 普通铸铁中碳和硅的含量
4.2 铸铁的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
4.2.1 灰铸铁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
4.2.2 合金元素对铸铁淬透性的影响
4.3 球墨铸铁奥氏体冷却转变
4.3.1 球墨铸铁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
4.3.2 球墨铸铁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
4.4 铸铁力学性能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4.5 常用铸铁的整体热处理
4.5.1 白口铸铁的整体热处理
4.5.2 灰铸铁的整体热处理
4.5.3 球墨铸铁的整体热处理
4.5.4 可锻铸铁的整体热处理
第5章 表面热处理技术
5.1 感应淬火
5.1.1 感应加热的理论基础
5.1.2 常用高频感应器的结构及其应用
5.1.3 常用中频感应器的结构及其应用
5.1.4 感应淬火方法及工艺参数
5.1.5 感应淬火应用实例
5.2 火焰淬火
5.2.1 火焰淬火方法
5.2.2 火焰淬火工艺参数
5.2.3 火焰淬火应用实例
5.3 接触电阻加热表面淬火
5.3.1 接触电阻加热淬火原理
5.3.2 接触电阻加热淬火设备
5.4 激光热处理
5.5 电子束热处理
第6章 化学热处理技术
6.1 渗碳和碳氮共渗
6.1.1 渗碳工艺参数
6.1.2 渗碳后淬火、回火工艺参数
6.1.3 碳氮共渗工艺参数
6.1.4 碳氮共渗后淬火、回火工艺参数
6.1.5 渗碳工艺的应用实例
6.1.6 碳氮共渗工艺的应用实例
6.2 渗氮和氮碳共渗
6.2.1 渗氮工艺参数
6.2.2 渗氮和氮碳共渗工艺应用实例
6.3 渗硼
6.3.1 渗硼工艺参数
6.3.2 渗硼工艺应用实例
6.4 渗硫
6.4.1 渗硫工艺参数
6.4.2 渗硫工艺应用实例
6.5 渗硅
6.5.1 渗硅工艺参数
6.5.2 渗硅工艺应用实例
6.6 渗铝
6.6.1 渗铝工艺参数
6.6.2 渗铝工艺应用实例
6.7 渗铬
6.7.1 渗铬工艺参数
6.7.2 渗铬工艺应用实例
6.8 渗锌
6.8.1 渗锌工艺参数
6.8.2 渗锌工艺应用实例
6.9 二元、三元、多元共渗工艺应用实例
6.9.1 二元共渗工艺应用实例
6.9.2 三元共渗工艺应用实例
6.9.3 多元共渗工艺应用实例
6.9.4 气相沉积工艺应用实例
6.9.5 化合物覆层工艺应用实例
第7章 非铁金属及其合金的热处理技术
7.1 常用非铁金属及其合金的特点
7.1.1 铝系二元合金的特点
7.1.2 铜系二元合金的特点
7.1.3 镁系二元合金的特点
7.1.4 钛系二元合金的特点
7.2 常用非铁金属及其合金的热处理
7.2.1 铝及铝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及应用
7.2.2 铜及铜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及应用
7.2.3 镁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及应用
7.2.4 钛及钛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及应用
第8章 粉末冶金材料的热处理技术
8.1 铁基粉末冶金件的热处理
8.1.1 铁基粉末冶金件的整体热处理
8.1.2 铁基粉末冶金件的化学热处理
8.2 钢结硬质合金件的热处理
8.2.1 钢结硬质合金件退火工艺
8.2.2 钢结硬质合金件淬火、回火工艺
8.2.3 钢结硬质合金件时效硬化工艺
8.3 粉末高速工具钢的热处理
8.3.1 冷压烧结粉末高速工具钢热处理工艺
8.3.2 热等静压粉末高速工具钢热处理工艺
8.3.3 热挤压粉末高速工具钢热处理工艺
8.4 硬质合金的热处理
8.4.1 硬质合金的退火工艺
8.4.2 硬质合金的时效硬化工艺
第9章 功能合金的热处理技术
9.1 电性合金的热处理
9.1.1 导电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9.1.2 电阻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9.2 磁性合金的热处理
9.2.1 软磁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9.2.2 永磁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9.3 膨胀合金的热处理
9.3.1 低膨胀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9.3.2 铁磁性定膨胀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9.3.3 无磁性定膨胀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9.3.4 高膨胀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9.4 弹性合金的热处理
9.4.1 高弹性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9.4.2 恒弹性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第10章 热处理常见缺陷及其影响因素
10.1 热处理内应力及其影响因素
10.1.1 热处理内应力的种类及其特征
10.1.2 热处理内应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10.1.3 回火对淬火应力的消减作用
10.2 热处理变形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10.2.1 热处理变形的基本形式
10.2.2 热处理变形的基本规律
10.2.3 热处理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
10.2.4 减少热处理变形的各种措施
10.2.5 热处理变形的矫正方法
10.2.6 热处理变形问题的归纳总结
10.3 热处理裂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10.3.1 热处理裂纹的形式及其特征
10.3.2 产生热处理裂纹的主要影响因素
10.3.3 预防产生淬火裂纹的各种措施
10.3.4 热处理裂纹的补救措施
10.4 内部组织结构不良与热处理的关系
10.4.1 氧化和脱碳的典型显微组织
10.4.2 过热和过烧的典型显微组织
10.4.3 整体热处理的内部不良组织
10.4.4 零件表面淬火前预处理的不良组织
10.4.5 表面淬火硬化层的不良组织
10.4.6 化学热处理前预备热处理的不良组织
10.4.7 化学热处理渗层的不良组织
10.4.8 渗碳和碳氮共渗淬火后心部的不良组织
10.4.9 非铁金属及合金的不良组织
附录
附录A 常用钢的临界温度
附录B 加热时间的计算
附录C 常用钢淬火推荐的预冷温度范围
附录D 常用钢产生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
附录E 碳钢回火色和温度的关系
附录F 常用钢表面淬火时推荐的加热温度(喷水冷却)
附录G 常用非铁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参数
附录H 钢结硬质合金热处理工艺参数
附录I 电性合金的化学成分、热处理工艺及性能
附录J 磁性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参数
附录K 弹性合金的热处理和力学性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