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矿业工程沿空巷道窄帮蠕变失稳控制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沿空巷道窄帮蠕变失稳控制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沿空巷道窄帮蠕变失稳控制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定 价:¥35.00

作 者: 王红胜,张东升 著
出版社: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4626297 出版时间: 2015-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字数:  

内容简介

《沿空巷道窄帮蠕变失稳控制机理及其应用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沿空巷道窄帮蠕变失稳控制机理,研究了沿空巷道上覆基本顶四种断裂结构形式下窄帮应力变形规律和窄帮蠕变特性、破坏准则及其稳定性控制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沿空巷道上覆基本顶断裂结构对窄帮稳定性影响规律分析;混凝土人造帮蠕变模型及破坏准则分析;10000 kN大尺寸人造帮蠕变实验系统研制;不同构筑材料、不同构筑方式、锚栓强化及“软+硬”结构人造帮的蠕变特性及破坏特征分析;人造帮合理强度及高宽比分析;沿空巷道长期稳定性控制技术分析。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提出了预筑人造帮置换窄煤柱二步骤沿空掘巷新技术和预制混凝土大砌块构筑人造帮沿空留巷新技术,对无煤柱开采技术推广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沿空巷道窄帮蠕变失稳控制机理及其应用研究》对于沿空巷道窄帮蠕变失稳控制机理的深入研究,在沿空巷道围岩控制及无煤柱开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沿空巷道窄帮蠕变失稳控制机理及其应用研究》可供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无煤柱开采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亦可作为普通高校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王红胜,博士,副教授,1976年1月生,安徽池州人。分别于2001年7月、2007年6月、2011年6月获得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工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2001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在矿业工程学院工作;2009年3月调入西安科技大学,目前在能源学院工作。从事煤矿开采、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无煤柱开采新技术、矿业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项。主持与企业联合攻关项目10多项,参加与企业联合攻关项目20多项。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煤炭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EI收录1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3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l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厅局级奖励5项。
  
  张东升,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3月生,江苏如皋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新疆大学“天山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科技领军人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2011”工程)首席专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性开采高校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学会资深会员,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会员及《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和《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长期从事煤矿绿色开采和高产高效开采等方向的研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近5年来,发表论文93篇(SCI/EI收录52篇),出版专著7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

图书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2 沿空巷道上覆基本顶四种断裂结构形式分析
2.1 沿空巷道上覆基本顶四种断裂结构形式
2.2 基本顶断裂结构形式下窄帮静载荷计算公式的理论推导
2.3 基于基本顶断裂结构形式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分析
2.4 基本顶四种断裂结构形式下窄帮变形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2.5 小结

3 基本顶断裂回转对窄帮的动载效应数值模拟分析
3.1 LS-DYNA软件简介
3.2 数值模型建立
3.3 模拟方案
3.4 模拟结果及分析
3.5 小结

4 窄帮力学模型和混凝土人造帮蠕变特性分析
4.1 窄帮力学模型
4.2 混凝土人造帮强度配比力学实验
4.3 混凝土人造帮蠕变力学实验
4.4 混凝土人造帮蠕变模型确定
4.5 混凝土人造帮破坏准则的确定
4.6 小结

5 大尺寸人造帮蠕变特性物理实验分析
5.1 10000 kN大尺寸蠕变实验系统的研制
5.2 实验方案设计
5.3 人造帮蠕变特性实验分析
5.4 锚栓强化人造帮蠕变特性实验分析
5.5 不同构筑方式人造帮蠕变特性实验分析
5.6 人造帮“软+硬”结构效应提出
5.7 小结

6 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关键
6.1 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技术体系
6.2 基本顶断裂结构形式的判定方法
6.3 窄帮强度与尺寸的合理确定
6.4 沿空巷道整体稳定性控制技术
6.5 沿空巷道围岩监测技术
6.6 小结

7 工程应用实例分析
7.1 预筑人造帮置换窄煤柱的二步骤沿空掘巷新技术
7.2 综采原位沿空留巷技术
7.3 基于基本顶关键岩块B断裂线位置的窄煤柱合理宽度确定
7.4 新型高水速凝材料沿空留巷技术
7.5 预制混凝土大砌块构筑人造帮沿空留巷新技术
7.6 小结

8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