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的系统研究方法
1.1 自然体系与分类
1.2 一个特殊的自然体系:岩石、水、有机质和天然气
1.3 石油地质学中的系统方法
2 含石油与天然气的岩石
2.1 含油气层的构成
2.2 储集层岩石
2.2.1 孔隙度
2.2.2 渗透率
2.3 盖层
2.4 石油与天然气储集层
3 地下温度与压力
3.1 深部岩石的变形
3.1.1 孔隙度和渗透率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3.1.2 温度
3.1.3 古温度
3.2 异常地层高压
3.2.1 测井数据
3.2.2 地震数据
3.2.3 钻井数据
3.2.4 压力与温度的影响
3.2.5 地层水化学的影响
3.2.6 次生蒙皂石
3.3 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
4 水
4.1 水的物理与化学特征
4.2 油田水的分类
4.3 水驱
4.3.1 地下水类型
4.3.2 水驱体系
5 石油
5.1 石油的组成
5.2 石油的分类
6 天然气与凝析油
6.1 天然气的组成
6.2 天然气的同位素组成
6.2.1 碳
6.2.2 氢
6.2.3 硫
6.2.4 氮
6.2.5 惰性气体
6.3 天然气的物理特征
6.3.1 天然气密度
6.3.2 燃烧热值
6.3.3 天然气的可压缩性
6.3.4 天然气柱底部的压力变化
6.3.5 天然气的黏度
6.3.6 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
6.3.7 天然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6.3.8 石油中烃类气体的溶解度
6.4 相位变换与凝析油
7 分散有机质
7.1 有机溶剂中的不溶有机质:干酪根
7.2 有机质可溶与不溶组分的综合研究
8 石油与天然气的成因
8.1 原始有机质及其转化
8.2 有机质的阶段式成熟与循环转化
8.3 石油生成过程中能量的作用
9 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
9.1 沉积盆地
9.1.1 盆地
9.1.2 油气系统
9.1.3 成藏组合带
9.1.4 预测
9.2 烃的排出(初次运移),介质的非均质性,在水与天然气中的溶解、扩散
9.2.1 上覆压力
9.2.2 孔隙压力
9.2.3 岩石的压实作用
9.2.4 温度
9.2.5 地球化学非均质性
9.2.6 压缩天然气的可溶性
9.2.7 扩散作用
9.3 初次聚集与自由相运移(二次运移)
9.4 油气藏形成的时间
9.4.1 古地质学方法
9.4.2 矿物学技术
9.4.3 氦一氩技术
9.4.4 沸点200℃以下石油裂解产物组成的确定
9.4.5 体积法技术
9.4.6 饱和压力技术
10 石油与天然气藏的分类
10.1 油气藏与圈闭类型的分类、储量、流体性质与采收率
10.2 根据相态关系的油气藏分类
10.2.1 天然气藏
10.2.2 油藏
10.3 根据驱动机理进行的石油与天然气储集层分类
10.3.1 溶解气驱
10.3.2 气顶驱
10.3.3 水驱
10.3.4 重力泄油
10.3.5 混合驱储集层
10.3.6 开放型混合驱储集层
10.3.7 封闭型混合驱储集层
10.4 根据圈闭类型的油气藏分类
10.4.1 由褶皱形成的圈闭
10.4.2 在各种建造内形成的圈闭
10.4.3 由沉积相带改变而限制的圈闭
10.4.4 以毛细管力大于重力作用形成的圈闭
10.4.5 以水动力为主的圈闭
10.4.6 在缺少构造高度的背斜或单斜中的油气藏
10.4.7 临界状态的油气藏
10.5 油气藏的纵向分带
11 石油地质学中的数学建模
11.1 地质体系的数学建模原理
11.2 静态地质体系模型
11.2.1 分析方法
11.2.2 统计学方法
11.3 动态地质体系模型
11.3.1 分析方法
11.3.2 统计学方法
11.3.3 分析与统计学综合研究
11.4 油气藏加速勘探的工作步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湿润性与毛细管
A.1 引言
A.2 湿润性
A.3 接触角的改变与石油运移中的界面张力
A.4 浮力
A.4.1 关于样品的问题
A.4.2 天然气运移
附录B 渗透率
附录C 名词术语
附录D 单位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