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第一节 社会经济概况
一、区域范围、人口与民族
二、社会经济
三、民族文化
四、旅游资源
第二节 自然环境概况
一、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地貌特征
(一)地质构造
(二)地层与岩石
(三)地貌类型
二、气候与水文特征
(一)气候
(二)水文特征
三、土壤
(一)成土条件
(二)土壤类型
四、动植物概况
(一)植物概况
(二)动物概况
五、植物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六、具备世界自然遗产特征
第二章 雷公山综合实习目的与要求及实习内容
第一节 野外实习目的与要求
一、植物地理与生态系统野外实习目的与要求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要求
二、土壤地理野外实习目的与要求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要求
三、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目的与要求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要求
第二节 野外实习主要内容
一、植物地理与生态系统实习内容
(一)植物基本属性特征调查
(二)植物数量标志调查
(三)样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四)雷公山植被类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分析
二、土壤地理野外实习主要内容
(一)土壤剖面位置选择与观察
(二)土壤垂直地带性分析
三、地质、地貌野外实习主要内容
(一)雷公山地质构造地貌观察与调查
(二)雷公山山地地貌类型观察与调查
(三)雷公山河谷地貌观察与调查
(四)雷公山地层岩石类型调查
第三章 雷公山自然地理综合实习路线及观察内容
一、路线选择与观察点选择
(一)植物地理和生态系统野外实习路线与观察点选择
(二)土壤地理野外实习路线选择
(三)地质、地貌野外实习路线与观察点选择
二、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主要实习路线及其实习内容
(一)路线1:季刀苗寨一康利水厂路口
(二)路线2:格头村一雷公坪山顶
(三)路线3:小丹江一雷公山主峰
三、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三条实习路线分布图
第四章 植物地理与生态学野外调查及采样技术方法
第一节 植物地理与生态学野外实习与调查准备
一、图件资料的准备
二、资料与图件搜集和分析
三、植物地理与生态学野外实习常用仪器、用具的准备
第二节 植物地理与生态学野外植物调查过程
一、调查样地选择与标本制作
(一)取样方法
(二)样地设置与群落最小面积调查
(三)样地调查内容与方法
(四)无样地取样法
二、植物标本采取与制作
(一)材料用品
(二)内容和方法
三、植物群落特征调查
(一)植物群落属性标志与调查方法
(二)植物群落的数量调查及其计算方法
(三)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第五章 土壤地理野外调查与采样技术方法
第一节 土壤野外调查准备
一、地形图等专题图件资料的准备
二、资料与图件搜集和分析
三、土壤地理野外实习常用仪器、用具的准备
第二节 土壤野外调查方法
一、土壤调查路线选择
二、土壤剖面的设置与挖掘
(一)土壤剖面种类
(二)土壤的人工剖面挖掘
三、土壤剖面观察与描述记录
四、土壤理化性质野外识别与鉴定
(一)土壤物理性质野外识别
(二)土壤pH的测定
五、土壤样品采集
(一)土壤剖面整段标本
(二)土盒标本
(三)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
六、土壤分布草图绘制
(一)调查路线土壤图绘制
(二)区域中、小比例尺土壤图调查绘制
第六章 地质、地貌野外调查的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地质、地貌野外调查工具及使用方法
一、地形图的使用
二、地质罗盘的使用
(一)地质罗盘仪的基本构造
(二)地质罗盘仪的使用
三、放大镜的使用
四、野外记录簿的使用和地质绘图
(一)野外记录簿的使用
(二)地质素描图及绘图技巧
(三)室内整理
第二节 地质野外调查技术方法
一、野外地质记录
(一)记录的要求
(二)记录的类型和方式
二、地质标本采集
(一)地质标本采集的目的和意义
(二)标本种类和合适样本的选择
(三)野外采集地质标本的基本方法
(四)标本规格、原始数据记录、标本包装和运输
三、常见岩石和矿物的野外鉴定方法
(一)常见岩石野外鉴定方法
(二)野外常见矿物鉴定方法
(三)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常见矿物鉴别特征
第三节 野外地貌观察内容与方法
一、野外地貌观察内容
(一)地貌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二)第四纪沉积物剖面的观察与描述
(三)相对地貌年龄
二、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地貌野外调查识别
(一)河流纵剖面
(二)河流阶地
(三)构造地貌与及重力崩塌地貌
第七章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资料整理与报告撰写格式
一、野外实习资料的整理
(一)植物地理与生态实习资料整理与总结
(二)土壤地理学实习资料整理与总结
(三)地质、地貌实习资料整理与总结
二、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撰写格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