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植物组培程序:背景\t1
1.1 引言\t1
1.1.1 有组织结构生长\t1
1.1.2 无组织结构生长\t1
1.2 组织培养\t2
1.2.1 有组织结构的培养物\t2
1.2.2 无组织结构的培养\t2
1.2.3 利用组培进行植物繁殖\t2
1.2.4 组培的起始\t3
1.2.5 建立培养物的问题\t6
1.2.6 生长和分化的方式\t7
1.2.7 继代培养\t8
1.2.8 继代的危险\t8
1.3 组培类型\t8
1.3.1 器官培养\t8
1.3.2 无组织结构细胞的培养\t14
1.3.3 单个细胞起源的培养物\t17
1.4 细胞分化\t21
1.4.1 愈伤内和细胞培养物内的分化细胞\t22
1.5 形态发生\t23
1.5.1 性质和诱导\t23
1.6 单倍体植物\t23
1.6.1 花药和花粉的培养\t23
1.6.2 单雌生殖或雌核发育\t24
参考文献\t24
第2章 快繁:应用和方法 \t29
2.1 种子和体细胞两种不同的选择\t29
2.1.1 用种子繁殖\t29
2.1.2 营养繁殖\t30
2.2 体外培养的快繁\t30
2.2.1 优点\t30
2.2.2 缺点\t31
2.2.3 技术\t31
2.2.4 快繁的各阶段\t32
2.3 快繁方法\t35
2.3.1 用腋芽或茎枝繁殖植物\t35
2.3.2 通过直接的器官发生来繁殖\t42
2.3.3 用间接器官发生来繁殖\t48
2.4 储存器官的形成\t54
2.4.1 小鳞茎和小球茎的生产\t54
2.5 微型嫁接\t55
参考文献\t57
第3章 植物组培培养基组成成分Ⅰ:大量和微量营养物\t64
3.1 培养基的无机组分\t64
3.1.1 无机营养物的摄取\t65
3.1.2 非有意的改变\t67
3.2 大量营养物\t68
3.2.1 氮\t68
3.2.2 磷酸盐\t84
3.2.3 钾\t85
3.2.4 钠\t86
3.2.5 镁\t86
3.2.6 硫\t87
3.2.7 钙\t87
3.2.8 氯化物\t89
3.3 微量营养物\t89
3.3.1 植物组培培养基中的早期应用\t89
3.3.2 来自微量不纯物的微量营养物\t90
3.3.3 最适微量元素浓度\t90
3.3.4 细胞的分化和形态发生\t90
3.3.5 微量营养物的作用\t91
参考文献\t101
第4章 植物组培培养基成分Ⅱ:有机添加物、渗透势和pH效应以及支撑系统\t111
4.1有机添加物\t111
4.1.1维生素\t111
4.1.2维生素混合物的开发\t111
4.1.3一些特种化合物\t112
4.1.4其他维生素\t115
4.1.5不规范(成分未确定)的补充物\t115
4.1.6酵母提取液\t116
4.1.7马铃薯提取液\t116
4.1.8麦芽提取液\t117
4.1.9香蕉匀浆液\t117
4.1.10滋养胚的汁液\t117
4.1.11椰乳汁/水\t117
4.2有机酸\t119
4.2.1作缓冲剂用\t120
4.3糖类——营养和调控效应\t121
4.3.1糖是能源\t121
4.3.2蔗糖的替代物\t121
4.3.3蔗糖的水解\t124
4.3.4吸取\t126
4.3.5有效浓度\t126
4.3.6淀粉的积累和形态发生\t128
4.4培养基组成成分的渗透效应\t129
4.4.1渗透和水势概论\t129
4.4.2植物组培培养基的渗透势\t131
4.4.3组培培养基中渗压剂的使用和效应\t133
4.5组培培养基的pH\t140
4.5.1培养基的pH\t140
4.5.2植物体内pH的调控\t146
4.5.3pH对植物培养物的效应\t147
4.6液体培养基和支撑系统\t150
4.6.1液体培养基\t150
4.6.2用半固相基质支撑\t151
4.6.3有孔的支撑物\t154
4.6.4固定化细胞\t155
参考文献\t156
第5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Ⅰ: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和抑制剂\t171
5.1 激素、生长物质和生长调节剂\t171
5.2 生长素\t172
5.2.1 自然存在和人工合成的生长素\t172
5.2.2 生长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t174
5.3 生长素的代谢\t174
5.3.1 IAA的自然水平\t174
5.3.2 生长素的生物合成\t175
5.3.3 生长素的缀合和降解\t177
5.3.4 合成的生长素对IAA水平的影响\t177
5.3.5 在培养基中的稳定性\t178
5.4 生长素的运输\t178
5.5 生长素的作用方式\t179
5.5.1 生长素的信号感知\t180
5.5.2 生长素信号传导途径\t180
5.5.3 生长素调控基因表达\t180
5.6 生长素的生理效应\t182
5.6.1 在细胞水平上的效应\t182
5.6.2 在组织和整株植物水平上的效应\t182
5.7 生长素在组培方面的影响\t183
5.7.1 诱发愈伤生长\t183
5.7.2 器官培养物\t183
5.7.3 胚发生\t184
5.7.4 各种人工合成性生长素用于组培的实例\t184
5.7.5 生长素混合物\t185
5.7.6 生长素的吸取及其在组培过程中的代谢\t185
5.7.7 生长素运输抑制剂对茎枝培养的影响\t186
5.7.8 抗生长素和生长素运输抑制剂在不定器官形成方面的影响\t187
5.7.9 抗生长素和生长素运输抑制剂对胚发生的影响\t188
5.8 酚类的生长调节效应\t188
5.8.1 与内源水平的相互关系\t191
5.8.2 根的形成\t191
5.8.3 间苯三酚的效果\t191
5.8.4 儿茶酚的效能\t192
5.8.5 其他酚类化合物\t193
5.9 生长素-乙烯的互作\t194
参考文献\t194
第6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Ⅱ:细胞分裂素及其类似物和拮抗物\t201
6.1 生物学效应\t201
6.2 细胞分裂素的性质及其发现\t201
6.2.1 生物活性\t201
6.2.2 发现\t201
6.3 天然存在的细胞分裂素\t202
6.3.1 生物合成\t203
6.4 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t205
6.4.1 嘌呤替代物\t205
6.4.2 苯脲\t206
6.5 作用方式\t207
6.5.1 抗生长素效应\t208
6.5.2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t209
6.5.3 苯脲化合物\t209
6.6 摄取和代谢\t209
6.7 在组培和植物器官中的效能\t210
6.7.1 刺激细胞分裂\t210
6.7.2 不定枝的形成\t211
6.7.3 胚的发生\t211
6.7.4 应用于茎枝培养\t212
6.7.5 作用的特异性\t212
6.7.6 细胞分裂素在茎枝培养方面的特异性\t212
6.7.7 苯脲\t213
6.7.8 温度效应\t213
6.8 腺嘌呤\t213
6.8.1 胚发生和茎枝发生\t214
6.8.2 茎枝培养\t214
6.8.3 作用方式\t214
6.8.4 抑制效应\t215
6.9 细胞分裂素的拮抗剂\t215
6.10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互作\t216
6.10.1 轮廓图解又称等值图\t217
6.10.2 预处理\t217
6.10.3 生长调节剂和细胞周期\t217
参考文献\t218
第7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Ⅲ:赤霉素、乙烯、脱落酸,它们的类似物和抑制剂及其他各种
化合物\t223
7.1 赤霉素\t223
7.1.1 天然存在和生理活性\t223
7.1.2 GA3对组培的效果\t225
7.1.3用于培养分生组织、茎枝和节\t228
7.1.4抗赤霉素和生长延缓剂\t230
7.2脱落酸\t231
7.2.1脱落酸的存在和活性\t231
7.2.2脱落酸在组培方面的应用\t233
7.3乙烯\t235
7.3.1乙烯的生物合成\t235
7.3.2生物合成的抑制剂\t236
7.3.3乙烯作用\t237
7.3.4乙烯溶解度和化学吸附\t238
7.3.5体外组培时乙烯的产生\t238
7.3.6乙烯对培养物的效应\t240
7.3.7其他挥发性物质\t244
7.4其他信息和信使\t245
7.4.1多胺类\t245
7.5类固醇\t250
7.6 植物调节剂(素)和壳梭孢菌素\t251
7.7 系统素 \t251
7.8 水杨酸\t251
7.9 氧化氮\t251
7.10 茉莉酮酸\t252
7.11 肌醇\t252
7.12 寡糖精和激发子\t252
7.13 甾醇\t254
7.14 难得的、不常见的调节剂\t254
7.14.1 能禁锢茎尖生长的化合物\t254
7.14.2 调味酸\t255
7.14.3 肉桂酸甲酯和OPE\t255
7.14.4 草甘磷\t255
7.14.5 活性炭\t255
7.15 未被鉴定的生长因子\t258
7.15.1 创伤反应\t258
7.16 驯化或适应\t258
7.16.1 依赖生长因子\t259
7.16.2 适应性的诱导\t259
7.16.3 产生适应性的原因和效应\t259
7.16.4 遗传调控\t260
7.16.5 适应性的影响\t261
7.17 生长调节剂处理的时间和持续时间\t261
7.17.1 用生长调节剂处理\t261
7.17.2 脉冲处理\t262
7.17.3 胚发生\t263
7.18 用调节剂过分处理\t263
参考文献\t264
第8章 发育生物学\t278
8.1 引言\t278
8.2 营养茎枝的形态发生\t278
8.2.1 营养枝顶端分生组织的结构组成\t278
8.2.2 SAM的特性和结构的分子基础\t283
8.2.3 叶序和叶发育模式\t286
8.2.4 侧生和不定分生组织的发育\t290
8.3 生殖的形态发生\t293
8.3.1 生殖期SAM在结构上的重排\t294
8.3.2 开花时间的控制\t295
8.3.3 花和花序分生组织的定型\t296
8.3.4 花器官的定型\t296
8.4 合子胚的发生\t298
8.4.1 从接合子(受精卵)至成熟胚的形成方式\t298
8.4.2 控制胚发生的基因\t299
8.4.3 植物激素与胚的形成\t302
8.4.4 植物界的无性胚发生\t302
8.5 根的形态发生\t303
8.5.1 根尖分生组织的结构组成\t303
8.5.2 与初生根特征和组织结构相关的基因\t304
8.5.3 侧根和不定根的形成\t306
8.5.4 根和茎定型的问题\t308
8.6 次生分生组织和放射状生长\t309
8.6.1 维管束形成层的起源和功能\t309
8.6.2 木栓形成层的来源和周皮的形成\t310
8.6.3 其他类型的径向生长\t310
8.7 细胞周期\t310
8.7.1 细胞增生、多倍体和发育\t310
8.7.2 细胞周期的分子调控\t312
8.7.3 细胞周期的激素调控\t315
8.8 结束语\t315
参考文献\t316
第9章 体细胞胚的发生\t326
9.1 引言\t326
9.2 植物的胚发生\t326
9.2.1 受精\t327
9.2.2 胚发育的各阶段\t328
9.2.3 接合子/原胚发育的不对称分裂\t328
9.2.4 球形期/早期胚发育期中结构的形成\t329
9.2.5 根和茎枝分生组织的建立\t329
9.2.6 成熟\t330
9.2.7 胚柄体系\t330
9.3 胚发育的调控\t331
9.3.1 胚中细胞命运和结局的确定\t331
9.3.2 胚的突变体\t332
9.3.3 胚发育期间基因的表达\t333
9.4 体细胞胚发生的一般概况\t334
9.4.1 胚性培养物的启动\t335
9.4.2 胚性培养物的增生\t336
9.4.3 成熟前的体细胞胚\t336
9.4.4 体细胞胚的成熟\t336
9.4.5 植株的再生\t338
9.5 调控体细胞胚发生的环境因子\t338
9.5.1 胞外蛋白质\t338
9.5.2 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t338
9.5.3 脂几丁寡糖\t339
9.6 跟踪体细胞胚发生与发展\t340
9.6.1 遗传定型流程图的构造\t340
9.6.2 被子植物\t340
9.6.3 裸子植物\t341
9.6.4 体细胞胚发生的模型\t342
参考文献\t343
第10章 不定的再生\t347
10.1 引言\t347
10.1.1 感受态和定向(型)性\t348
10.1.2 再生与细胞分化\t348
10.1.3 定型的表观遗传学性质\t349
10.2 创伤\t351
10.2.1 分离过程中的创伤\t351
10.2.2 额外受伤\t352
10.2.3 根的形成\t352
10.3 诱导定向(型)性\t352
10.3.1 感受态\t352
10.3.2 定向性\t354
10.4 直接再生\t355
10.4.1 不定芽的起源\t356
10.5 间接再生\t357
10.5.1 根和茎枝的形成是各自独立的\t357
10.5.2 胚发生的出现\t358
10.5.3 直接的体细胞胚发生\t358
10.5.4 间接体细胞胚发生\t359
10.5.5 体细胞胚的细胞起源\t359
10.5.6 单个细胞起源\t359
10.5.7 多胚现象\t360
10.5.8 多细胞起源\t361
10.5.9 胚发生的速率\t361
10.5.10 假珠芽和原球茎\t362
10.5.11 原-胚发生的定向细胞增殖\t362
10.5.12 胚发育的各阶段\t362
10.5.13 发芽\t364
10.6 基因型的效应\t364
10.6.1 基因型的显著效应\t364
10.7 基因的调控\t366
10.8 外植体\t367
10.8.1 外植体组织的年龄\t368
10.8.2 个体发育年龄\t368
10.8.3 植物或器官的年龄\t368
10.8.4 分化程度\t370
10.8.5 外植体的年龄\t371
10.8.6 培养周期\t371
10.9 外植体的性质\t374
10.9.1 类型和位置\t375
10.10 培养方法\t377
10.10.1 接种密度\t377
10.10.2 需条件化因子的论据\t377
10.10.3 营养供应\t378
10.10.4 极性效应\t378
10.10.5 外植体在in vitro条件下的位置效应\t381
10.11 分生组织间的竞争\t383
10.12 发育的调控\t383
参考文献\t384
第11章 影响生长和形态发生的母株植物生理因素\t393
11.1 引言\t393
11.2 表观遗传的表现和细胞定型(向)\t393
11.2.1 生长阶段\t394
11.2.2 幼年植物的特征\t395
11.2.3 阶段发育的进程\t396
11.2.4 返老还童\t397
11.2.5 自然恢复\t398
11.2.6 幼年期的诱导\t398
11.2.7 黄化\t399
11.2.8 高温\t400
11.2.9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t400
11.2.10 植物生长阶段对组培的影响\t400
11.2.11 复壮\t401
11.2.12 生根\t401
11.2.13 愈伤培养物\t401
11.2.14 通过体外培养诱发复壮\t402
11.3 斜向性生长\t402
11.4 顶端优势\t403
11.5 休眠\t404
11.5.1 一般规律的例外\t405
11.5.2 温室和培植室内的植物\t406
11.5.3 多年生温带木本植物茎枝的催生\t406
11.6 另外一些处理母株的方法\t407
11.6.1营养\t407
11.6.2 病害情况\t407
11.6.3 植物的修整\t407
11.6.4 光照\t408
11.6.5 温度\t408
11.6.6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预处理\t409
11.7 结束语\t410
参考文献\t410
第12章 物理环境的影响\t414
12.1 培养基的组成成分\t414
12.1.1 生长调节剂\t415
12.1.2 生长调节剂与基因型的互作\t415
12.2 培养基的协调\t415
12.2.1 使用固相或液体培养基\t415
12.3 气体环境\t419
12.3.1 氧张力(分压)和氧化还原势\t419
12.4 生长调节剂\t426
12.5 CO2 \t426
12.5.1 调控生长\t426
12.6 容器的大小\t427
12.6.1 推荐有实效的容器大小\t427
12.7 物理环境\t427
12.7.1 温度\t427
12.7.2 低温处理\t430
12.8 湿度\t431
12.8.1 培养物最适RH \t431
12.8.2 冷却容器底部\t431
12.8.3 在培养瓶外的存活\t432
12.9 光环境的效应\t432
12.9.1 光测量单位\t432
12.9.2 植物需要的光\t434
12.10 光对组培的影响\t435
12.10.1 培植室内光照形式\t435
12.10.2 波长\t436
12.10.3 光合作用\t440
12.10.4 光周期\t441
12.10.5 光照度和辐射度(光强度)\t442
12.10.6 黑暗\t446
参考文献\t447
第13章 组培植物的解剖学和形态学\t456
13.1 引言\t456
13.2 体外培养中根的发育\t457
13.2.1 根发育过程中解剖学上的阶段\t457
13.2.2 根-茎界面的解剖学\t458
13.3 叶片的发育和结构\t459
13.3.1 叶肉\t459
13.3.2 表皮和角质层结构\t460
13.3.3 气孔器\t461
13.4 组培植物超度含水性和畸形\t462
13.4.1 体外培养的与自然环境下生长的茎、根、叶在形态发生方面的差别\t463
13.5 结束语\t466
参考文献\t466
主题词索引\t469
植物拉丁学名索引\t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