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绪论
1.1 受水区天然生态基本格局与主要问题
1.1.1 研究范围及基本情况
1.1.2 受水区与水有关的基本生态状况
1.1.3 受水区主要环境与生态问题
1.2 与水有关的生态影响评估研究进展
1.2.1 从生态系统过程认识生态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
1.2.2 从生态系统结构评价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1.2.3 从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1.2.4 我国生态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3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总体目标
1.3.1 受水区节水目标
1.3.2 受水区地下水开采控制与生态修复目标
1.3.3 受水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4 研究目标与任务
1.4.1 研究背景——延期通水使受水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1.4.2 研究目标
1.4.3 主要研究任务
1.4.4 一期工程生态影响评估技术框架
1.5 主要研究成果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突破性成果
2. 一期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通水后受水区水量置换效应宏观分析
2.1 _1引江后城市可置换出的当地水资源量分析
2.1.2 引江对农业和生态的间接补水量
2.2 受水区生态环境修复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
2.2.1 一期工程对受水区水循环影响分析
2.2.2 情景设置与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
2.3 一期工程对海河流域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
2.3.1 受水区多年平均供需平衡状况
2.3.2 一期工程对受水区水量综合置换效应
2.3.3 一期工程对城镇供水水源的置换效应
2.3.4 一期工程对地下水压采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
2.3.5 一期工程对农业供水的保障作用
2.3.6 一期工程对地表水及入海水量的影响
2.3.7 一期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受水区农业资源性节水技术
3.1 受水区农业供用水现状与节水分区
3.2 分区农业资源性节水模式
3.2.1 节水先进县(区)经验
3.2.2 构建资源性节水模式遵循的原则
3.2.3 京津廊平原区
3.2.4 河北山前平原区
3.2.5 黑龙港运东平原区
3.2.6 豫北鲁北平原区
3.2.7 山东半岛受水区
3.2.8 黄河以南受水区
3.2.9 受水区资源性节水量估算
3.3 节水与调水的经济合理性分析
3.3.1 综合节水措施投入与效益
3.3.2 节水与调水成本分析
3.4 城市归还挤占农业的水库供水量分析
3.4.1 黄河以北双水源城市供水水源
3.4.2 黄河以南城市供水水源
3.4.3 城市返还的农业水库供水量可能性分析
3.5 农业节水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城市节水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模式
4.1 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分析
4.1.1 全国节水型社会(城市)建设现状
4.1.2 受水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及建设要求
4.2 受水区城市基本情况及代表性城市选取
4.2.1 受水区城市基本情况
4.2.2 受水区代表性城市选取
4.3 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驱动一响应分析
4.3.1 驱动一响应分析框架
4.3.2 水资源需求驱动因素分析
4.4 城市节水系统动力学(SD)模型研究
4.4.1 城市节水SD基本模型的构建
4.4.2 天津市节水SD模型系统模拟
4.4.3 邯郸市节水SD模型系统模拟
4.4.4 淮安市节水SD模型系统模拟
4.4.5 节水效益估算
4.5 受水区城市节水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模式研究
4.5.1 节水调控模式和激励机制
4.5.2 基于需水管理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框架
4.5.3 城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模式
4.6 城市节水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5. 受水区地下水调控与生态环境修复合理配置技术
5.1 受水区地下水利用现状及主要问题
5.1.1 受水区地下水利用与超采现状
5.1.2 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5.2 海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演变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2.1 地下水循环总体特征
5.2.2 地下水补径排变化趋势分析
5.2.3 地下水超采驱动生态环境系统演变关系分析
5.3 海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5.3.1 引江与当地水资源合理配置模拟技术
5.3.2 模拟情景设置
5.3.3 水资源供需结果分析
5.3.4 南水北调受水区的水源置换效应分析
5.3.5 地表水系统水量平衡结果分析
5.3.6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5.3.7 多水源合理配置实现经济和生态用水的协调
5.4 典型地区地下水控制生态恢复效果分析
5.4.1 邯郸地区水资源主要特点与问题
5.4.2 南水北调通水后邯郸地区水循环演变特征
5.4.3 引江对邯郸地区生态环境影响效应
6. 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再生水技术及示范
6.1 人工湿地的研究进展与人工湿地公园构建技术要求
6.1.1 人工湿地研究进展
6.1.2 人工湿地公园构建技术要求
6.2 平阴人工湿地公园示范区及其现状水环境问题
6.2.1 示范点选择的依据
6.2.2 平阴人工湿地公园现状环境调查分析与问题揭示
6.2.3 现状水环境模拟与水力环境存在的问题
6.3 平阴人工湿地公园示范区构建技术研究
6.3.1 改进水力条件后湿地处理效率预测
6.3.2 植物引种、配置、环境效应与回收技术
6.3.3 微生物增强技术的应用及其效应
6.3.4 平阴人工湿地公园设计与污染物去除效率估算
6.4 人工湿地公园构建技术总结
7. 水库水质安全调控技术
7.1 王庆坨水库水质安全研究
7.1.1 王庆坨水库概况
7.1.2 各方案模拟研究
7.1.3 王庆坨水库安全评价
7.2 北大港水库水质安全调控研究
7.2.1 北大港水库概况
7.2.2 北大港水库水质模型建立、验证及分析
7.2.3 北大港水库水质安全调控技术
7.2.4 北大港水库水质安全研究
8. 生态效应模拟示范及评估
8.1 以玉符河为例研究河流生态恢复效应
8.1.1 玉符河的水文特点与现状问题
8.1.2 河流生态水文模型
8.1.3 玉符河河流生态水文模型的建立
8.1.4 玉符河生态修复目标、水文调控技术及生态需水
8.1.5 玉符河生态恢复效应评估
8.2 以北大港湿地为例研究湖沼湿地生态恢复效应
8.2.1 北大港水库及湿地的基本情况
8.2.2 北大港湿地生态水文模型
8.2.3 调水工程实施后湿地生态恢复效应初步预测
8.3 以漳卫新河河口为例研究河口及附近海域的生态恢复效应
8.3.1 漳卫新河河口及黄骅港海域概况
8.3.2 漳卫新河生态稳定的环境临界
8.3.3 漳卫新河河口及附近海域Ec0MSED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8.3.4 不同来水情景河口生态恢复预测
8.4 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对河流健康的影响评估
8.4.1 河流健康评估标准
8.4.2 河流健康评估结果
9. 调水工程复合生态廊道景观建构仿真技术示范
9.1 研究背景
9.1.1 研究目标
9.1.2 地段范围
9.1.3 基本技术路线
9.2 建构中线邯郸段复合生态廊道的基本思路
9.2.1 复合生态廊道的概念构成
9.2.2 城市水资源困境与调水工程生态影响预期
9.2.3 复合生态廊道概念对地区发展网络的系统整合
9.3 调水工程邯郸段复合生态廊道建构
9.3.1 城镇发展廊道建构内容分析
9.3.2 文化遗产廊道建构内容分析
9.3.3 自然生态廊道建构内容分析
9.3.4 休闲游憩廊道建构内容分析
9.3.5 调水工程廊道
9.4 三维仿真示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9.4.1 基本概念
9.4.2 系统建设目标
9.4.3 系统总体结构
9.4.4 仿真视景数据库的设计
9.4.5 仿真场景的设计
9.4.6 三维仿真示范系统的实现
10. 一期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效益评估
10.1 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1O.1.1 生态环境总效益评估方法
10.1.2 水土保持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10.1.3 城市绿地与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10.2 东线受水区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10.2.1 受水区引江水量的分配
10.2.2 水土保持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10.2.3 城市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10.2.4 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10.2.5 生态环境总效益评估
10.3 中线受水区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10.3.1 受水区引江水的分配
10.3.2 水土保持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10.3.3 城市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10.3.4 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10.3.5 生态环境总效益评估
10.4 地下水压采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10.4.1 生态环境效益分类与计算方法
10.4.2 压采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11. 结论与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主要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