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流变的长河中,同一部《庄子》却在不同时代与思维视域的观照下呈现出道、儒、佛的不同界定,以及或消极或积极之定性。即使对于同处晚明的僧人而言,不仅《庄子》与佛教之关系具有不同之面相,如云栖袜宏强烈的“抬佛斥庄”、永觉元贤极大凸显庄佛之异、憨山德清却“纳庄入佛”、紫柏真可则强调“庄佛会通”,而且《庄子》本身亦有不同的相,即憨山德清与恨亭净挺“以佛解庄”、释性通“以庄注庄”、觉浪道盛与方以智却“以儒解庄”。然有意思的是,晚明高僧们的解庄维度恰好又构筑出了一个以释、道、儒三教解庄之大画面。在晚明僧人的视域中,《庄子》思想不是消极保守,而是充满着强烈的忧愤与反思精神,是解救社会的重要思想武器,如其不仅揭露出了“我与自由”、“道与迷性走向”之人生困境,而且还为人类摆脱困境提供了“回归本真”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