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辩》中,苏格拉底为了反驳“败坏青年”的指控,他连续提到三位智术师的名字,并与他们划清界限。他们分别是高尔吉亚(Gorgias)、普罗狄科(Prodicus)和希琵阿斯。苏格拉底说他们收费授课,而自己从不收费,跟他们相比根本算不上败坏青年(19e-20a)。在《斐德若》中,苏格拉底与斐德若在谈论修辞术的技艺时谈到了普罗狄科,然后又说希琵阿斯跟普罗狄科是同道中人(367b)。在《普罗塔戈拉》中,苏格拉底告诉无名同伴和我们,希琵阿斯擅长天文学,甚至对抒情诗也颇有研究(315c,347b)。这些描述与希琵阿斯博学多识的形象基本一致。那么,博学多识的希琵阿斯是一位能够教授德性的好教师吗?两篇《希琵阿斯》对话(以下分别简称《希前》和《希后》)追问的正是这一问题。《希前》开始于苏格拉底的主动攀谈。一开始,他和希琵阿斯探讨了智术及其最主要的阻力——礼法。希琵阿斯谈到他在斯巴达的一次演讲经历:他在教育斯巴达的青年们什么是美行(kalaepitēdeumata),以及如何凭借这些行为获得荣誉。他对苏格拉底说三天后,他会在雅典再次讲演这个题目,并邀请苏格拉底一同前往。苏格拉底欣然答应希琵阿斯的邀请,但他说这个话题使他“回忆”起有人指责他在什么是美的问题上一窍不通,他希望希琵阿斯能帮他解答这个小小的疑惑。于是,他俩便开启了定义美的六次尝试。而《希后》恰好开始于那场演讲之后,希琵阿斯在雅典的东道主欧狄库斯(Eudicus)要求苏格拉底点评一下希琵阿斯刚才的演讲,苏格拉底显得被迫开口请教希琵阿斯:阿基琉斯和奥德修斯,谁更优秀?之后,希琵阿斯代表阿基琉斯,苏格拉底代表奥德修斯,开始了“谁是最优秀的阿开奥斯人”的辩论。《苏格拉底与希琵阿斯》收录的10篇文章,涵盖了近百年来西方学界对柏拉图笔下的希琵阿斯的研究。文章从真伪考辨、美学和政治哲学等不同角度解读了《希前》《希后》和《普罗塔戈拉》三篇对话。吸收、总结西方学界的既有成就,有助于我们看清柏拉图笔下希琵阿斯的面相。在此基础上,对柏拉图关于美的思考才可能真正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