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哲学理论当代人格教育论

当代人格教育论

当代人格教育论

定 价:¥45.00

作 者: 李虎林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6157558 出版时间: 2015-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字数: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深刻转型,人们的人格一方面开始由传统转向现代,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诸多危机与问题。李虎林所著的《当代人格教育论》正是从这样的时代背景出发,对人格的内涵、构成与特征、教育在社会文化与人格转型中的作用、当代人格教育的内涵、定位、目标、内容、实践原则与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当代人格教育论》共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研究的时代背景,回顾了中美当代人格教育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人格概念的分析与界定以对人格概念的词源词义分析和相关学科定义分析为基础,对人格概念进行了界说。第三章文化及人格转型与教育主要阐述了当代社会文化转型的性质和教育在文化与人格转型中的特殊作用和作用机制。第四章当代人格教育的内涵与定位分析阐释了当代人格的内涵与定位问题。第五章当代人格教育的目标分析提出当代人格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21世纪中国的公民人格,具体目标是培养现代人格、健康人格和道德人格,并对三者的内涵、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第六章当代人格教育的内容构建从自我意识的觉醒、心态结构的成熟、价值观念的培育和行为模式的养成四个方面建构了当代人格教育的内容。第七章当代人格教育的实践原则与策略根据当前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人格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当代人格教育实践的五条原则和六个策略。

作者简介

  李虎林,1974年出生,甘肃甘谷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人格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在《大学教育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相关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科学文摘》转载。主编教师教育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和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项目等4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项。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时代背景
一 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
二 文化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人格危机
第二节 中美近30年人格教育研究述评
一 中国近30年人格教育研究述评
二 美国近30年人格教育研究述评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 本研究的理论目的与意义
二 本研究的实践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人格概念的分析与界定
第一节 人格概念的词源词义分析
一 人格的英文词源词义分析
二 人格的中文词源词义分析
第二节 人格概念的相关学科定义分析
一 心理学的人格研究与定义
二 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的人格研究与定义
三 伦理学的人格定义
四 法学的人格研究与定义
五 哲学的人格研究与定义
六 相关学科对人格理解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 人格的含义与特征
一 人格的含义
二 人格的特征
第三章 文化及人格转型与教育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转型的含义
一 文化的含义
二 文化转型的含义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化转型与人格转型
一 中国当代文化转型的实质
二 社会文化转型与人格转型的关系
第三节 教育在文化与人格转型中的作用
一 人格转型的动因与教育
二 人格转型的过程与教育
第四章 当代人格教育的内涵与定位
第一节 当代人格教育的内涵
一 当代人格教育的内涵
二 当代人格教育与传统人格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 当代人格教育的定位
一 当代人格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当代人格教育是培养21世纪中国公民人格的教育
第五章 当代人格教育的目标分析
第一节 现代人格——人格教育目标的视域之一
第二节 健康人格——人格教育目标的视域之二
第三节 道德人格——人格教育目标的视域之三
第四节 现代人格、健康人格、道德人格之间的关系
一 现代人格与健康人格的关系
二 现代人格与道德人格的关系
三 健康人格与道德人格的关系
第六章 当代人格教育的内容构建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心态结构的成熟
第三节 价值观念的培育
一 生态秩序观念教育
二 社会价值信念教育
三 人生价值信念教育
四 道德价值观念教育
五 社会角色意识教育
六 价值实践意识教育
第四节 行为模式的养成
第七章 当代人格教育的实践原则与策略
第一节 当代人格教育的实践原则
一 文化自觉原则
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全面自觉与协调原则
三 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互补原则
四 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原则
五 知、情、意、行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当代人格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格培育
二 学校文化的综合渗透
三 正面的榜样示范与反面的警戒相结合
四 提供人格实践机会,在服务中学习
五 提供生活技能的指导、训练
六 促进人格的整合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