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美学陶东风古代文学与美学论著三种(修订版)

陶东风古代文学与美学论著三种(修订版)

陶东风古代文学与美学论著三种(修订版)

定 价:¥98.00

作 者: 陶东风 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编项: 京华学术文库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9769096 出版时间: 2015-07-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28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陶东风《死亡·情爱·隐逸·思乡——中国文学四大主题》《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的合集。这些著作虽然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但今天看来仍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其中《死亡·情爱·隐逸·思乡》是较早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主题学研究的著作,《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则尝试把心理美学方法引入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著作,《从超迈到随俗》中关于庄子人生哲学两面性的思考尤其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陶东风,男,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首席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其成果曾获得中国文联第四届优秀文艺评论一等奖,第一届、第三届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奖,第三、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等。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曾经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学术访问。

图书目录

死亡·情爱·隐逸·思乡——中国文学四大主题
语言·文化·主题——文学史的主题学研究(代序)/003
第一章 死亡主题/006
  第一节 死亡主题的哲学意义/006
  第二节 “此在”的时间性/007
  第三节 人间情结/011
  第四节 不朽冲动与美人迟暮/015
  第五节 齐死生与归于自然/018
  第六节 沉醉此生与享乐主义/024
  第七节 “忧思”、“闲愁”:无对象情绪/029
  第八节 死亡焦虑与自然观念/033
第二章 情爱主题/040
  第一节 情爱:文学无法回避的永恒主题/040
  第二节 历史曲线:迂回发展的中国爱情文学/041
  第三节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别离与相思/047
  第四节 “丁香空结雨中愁”——闺怨、宫怨、弃妇怨/050
  第五节 “此恨绵绵无绝期”——悼亡、怀旧、感伤/056
  第六节 悄悄散去的暮霭——“性爱”主题及其在明清的突现/059
第三章 隐逸主题/062
  第一节 隐逸:对社会的逃避/062
  第二节 价值重估与个体道德自律/064
  第三节 “身在江海,心存魏阙”——士大夫的双重人格/066
  第四节 从全生、虚无到出世/069
  第五节 自然美的发现与展示/073
  第六节 从苦行僧到游乐儿/078
  第七节 陶渊明的意义/081
第四章 思乡主题/084
  第一节 游子之歌/084
  第二节 异乡中的异客/085
  第三节 流浪与孤独/089
  第四节 游子眼中的时间/092
  第五节 游子眼中的自然/094
  第六节 思乡与恋母/096
  第七节 从“乡”到“国”/099
后 记/103
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
前 言【陶东风】/107
第一章 从心理防御机制到审美的纯粹知觉——虚静论/111
  第一节 焦虑及其超越——庄子虚静说之一/112
  第二节 超功利与纯粹知觉——庄子虚静说之二/119
  第三节 “虚壹而静”与认知心理——儒法虚静论初识/124
  第四节 庄子虚静说的影响/126
第二章 抽象艺术与人类心理——空灵论/132
  第一节 空灵的两个基本点/132
  第二节 说“逸”/135
  第三节 空灵与简化的艺术形式/137
  第四节 空灵与“以形写神”/140
  第五节 空灵与抽象/144
第三章 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言意论/149
  第一节 “言不尽意”与美感经验的特殊性/150
  第二节 “但见性情,不睹文字”/158
第四章 语义破译与意之境的诞生——意境论/161
  第一节 意境为“意之境”而非“意加境”/161
  第二节 意境与接受主体/171
  第三节 意境与简化的艺术符号/180
第五章 自然的世俗化——心物论/186
  第一节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186
  第二节 移情说与同构论/190
  第三节 “兴”的特点及其心理学依据/196
  第四节 自然的世俗化与自然的神秘化:一个比较/203
第六章 创伤与超越——发愤论/212
  第一节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苦闷与创作动力/212
  第二节 “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苦闷与艺术品的价值/219
  第三节 蚌病成珠与文人的变态心理/223
  第四节 政治悲剧与生命悲剧——中西文论论诗与苦闷(之一)/228
  第五节 怨刺与游戏——中西文论论诗与苦闷(之二)/238
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
序【童庆炳】/243
引论 庄子:一场打不完的“官司”/246
上编 庄子人生哲学的超越性结构
第一章 超越的起点:“此在论”及其内在矛盾/253
  第一节 生命的时间有限性及死亡焦虑/253
  第二节 入世活动/262
  第三节 “有知”与“有名”活动/265
  第四节 “有欲”活动/269
第二章 超越的终点:“无为”的生存方式/272
  第一节 神奇的大宗师——庄子论“神人”“圣人”“至人”“真人”/272
  第二节 “道”:超越与遍在的二重性/278
  第三节 “游”:庄子的自由观/285
第三章 超越的中介/293
  第一节 齐物论/293
  第二节 虚静(心斋)论/298
  第三节 心理防御机制:一个心理分析的尝试/299
第四章 庄子人生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向美学的会通/302
  第一节 庄子人生哲学的内在矛盾/302
  第二节 庄子研究中的“后现代”误区/306
  第三节 庄子哲学向美学的会通/314
下编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庄学精神及其现代诠释
第五章 “虚以待物”与本样呈现——庄子与中国美学的心物关系论/323
  第一节 “虚以待物”与“物感”——审美的感应方式/323
  第二节 本样呈现与“兴”——艺术的表现方式/330
  第三节 心物同构性/336
  第四节 中西美学心物论的比较/345
第六章 “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庄子与中国美学的语言观/352
  第一节 言不尽意与美感经验的特殊性/353
  第二节 从“言不尽意”到“言外之意”/358
  第三节 “言不尽意”与文学语言的“感觉化”/366
  第四节 “多义性”与“感觉化”的两种策略:一个比较/373
第七章 平淡空灵——庄子与中国美学风格论/379
  第一节 “平淡空灵”与庄子的人生哲学/379
  第二节 “空灵”的美感特征及其心理学分析/382
  第三节 平淡空灵与“以形写神”/387
  第四节 空灵与现代西方抽象艺术/392
第八章 通向超验之路——庄子的神秘主义美学/400
  第一节 神秘感的现代意义/400
  第二节 神秘体验的三维结构/401
  第三节 庄子论神秘的感受力/405
  第四节 中西方神秘主义美学之比较/407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