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第二节 前人的研究结果
一、法师注释
二、中国学者
三、外国学者
四、期刊论文以及硕博论文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圆顿止观的成立背景
第一节 宗派佛教成立的外在条件
一、王权的外护
二、思潮的铺垫
第二节 宗派佛教成立的内在因素
一、规范僧团,建立稳健的制度
二、整合思潮,重新构建
三、创新禅学,完善系统
第三节 圆顿止观的构建过程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章 圆顿止观的传承
第一节 早期的法统观念
第二节 有师止观与无师止观相承
第三节 金口相承与今师相承
第四节 法门改转始论相承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圆顿止观释名
第一节 修证内涵的全面诠释——解决止观自身的局限
第二节 二种正面释名——消除概念矛盾
第三节 会异与融通——止观内涵的延伸
第四节 结语
第五章 圆顿止观的体相
第一节 约止观显体相
第二节 约眼智显止观体相
第三节 约境界显止观体相
第四节 以得失显止观体相
第五节 总结
第六章 圆顿止观的摄法与偏圆
第一节 圆顿止观的摄法
一、止观摄六法
二、六法相互含摄
第二节 圆顿止观的偏圆
一、大小与半满
二、偏圆与顿渐
三、以权实判释
第三节 总结
第七章 修学圆顿止观的发心
第一节 约十种非心拣择发菩提心
第二节 约四种四谛发菩提心
第三节 约四弘发菩提心
第四节 约六即发菩提心
第五节 总结
第八章 修学圆顿止观的四种行法
第一节 四种三昧的思想来源
第二节 四种三昧的具体内容
一、常坐三昧
二、常行三昧
三、半行半坐三昧
四、非行非坐三昧
第三节 修持四种三昧的注意事项
一、作法修与随自意修
二、同缘实相,皆共一心三观
三、根机利钝与悟道有无障碍,取决于止观与戒行
第四节 总结
第九章 修学圆顿止观的远方便
第一节 二十五法的思想来源
第二节 二十五法的具体内容
一、具五缘
二、呵五欲
三、弃五盖
四、调五事
五、行五法
第三节 结语
第十章 修学圆顿止观的近方便——十境
第一节 十境的立名
第二节 十境的内容
一、阴界入境
二、烦恼境
三、病患境
四、业相境
五、魔事境
六、禅定境
七、诸见境
八、增上慢境
九、二乘境
十、菩萨境
第三节 十境的次第
第四节 十境的互发
第五节 结语
第十一章 修学止观的正修行法——十乘观法
第一节 十乘观法的设立
第二节 十乘观法的内容
一、观不思议境
二、真正发菩提心
三、善巧安心止观
四、破法遍
五、识通塞
六、道品调适
七、对治助开
八、知位次
九、能安忍
十、离法爱
第三节 结语
第十二章 圆顿止观的当代实践
第一节 当代的佛教现状
第二节 圆顿止观的特质
第三节 圆顿止观的当代实践
第四节 总结
主要参考资料